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裔美籍学者安东尼·阿皮亚在他的《厚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厚翻译”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一种通过加注,对原文的术语进行解释,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与语言语境中的方法,被称作厚翻译。在此文中,他解释了厚翻译的必要性及价值,即在如今西方边缘化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通过厚翻译使边缘化的文化得到理解、传播、树立其与西方文化平等的地位的做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厚翻译现象在翻译中十分普遍,文学翻译中有之,科技文体翻译中亦有之。早在阿皮亚提出此翻译理论之前的一百多年前,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就大量地实用了加注,加评论的方法。厚翻译术语虽新,现象却十分普遍,阿皮亚的功劳就在于为厚翻译这一现象命名。然而,厚翻译产生的原因、其必要性,以及过度厚翻译的不良后果到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厚翻译现象的比较研究,考察厚翻译的成因,探究其合理性、必要性和审美效果。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关联度,最佳关联原则,对理解厚翻译,以及评论厚翻译的优劣长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此成为解释厚翻译中相关现象的理论基础。《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巨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因素是《红楼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体现。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过滤了原文中的异质文化信息,显而易见,《红楼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魅力将大大减少。保留《红楼梦》中的文化因素,既是对原文的忠实,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重。通过对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作者发现,在两个英译本中,厚翻译现象都十分的明显。然而,厚翻译的内容却各有侧重:从显性的厚翻译来看,杨宪益的译文中更侧重于阐释文化信息,而霍克斯的译文则更侧重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部分文化信息的阐释。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三个原因:目的语读者与原文作者、读者认知语境的差异、译者的文化取向差异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作者认为,厚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过度的厚翻译也会改变原文关联度,对原文不忠实;给读者带来困难,甚至造成原文的误读等不良后果。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的厚翻译,否则,会导致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化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