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发性胰腺感染(SPI)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发病2~3周后,在胰腺周围发生的局部感染性并发症,是SAP患者在病程中、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SPI的实质是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入血所致的肠源性感染,因此,肠源性感染是否得到控制将直接影响SAP患者的预后。实际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与肠源性感染密切相关,但是SPI的特殊性在于发生感染后难以进行有效的手术引流、常常需要多次手术和多次置管引流,而且全身性败血症和局部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恶性循环。采用手术引流、广谱抗生素、选择性消化道清洁(SDD)、肠道营养支持和肠粘膜保护剂等治疗方法均难以降低SPI的死亡率。其中广谱抗生素尽管可以控制全身性败血症,SDD也可以减少肠道细菌数量和内毒素含量,但它们均会导致肠道耐药菌过度滋生和优势定植,使病情更为复杂化。一旦耐药菌移位至胰腺周围坏死组织后,抗生素难以通过血胰屏障而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此外,多次手术引流也使患者遭受了巨大痛苦,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因此,急需寻找新的防治对策以弥补现有治疗方法的不足。近年研究发现的肠道天然免疫物质防御素5(HD-5)因具有广谱杀菌抑菌作用,又来源于肠粘膜本身,耐受消化道的多酶环境,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而促使我们将HD-5体外重组和SPI的防治联系起来,以期望能在SAP早期运用重组HD-5来防止SPI的发生。 为了阐明SPI的有关特征,我们对1980~1999年间收治的60例SAP患者进行了病例回顾。结果发现,SPI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病死率、发热天数、院外滞留时间、白细胞升高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非SPI患者。此外,从发病到通便的时间间隔明显延长,无通便病例均死亡。在三种SPI类型中,感染性胰腺坏死病死率最高,胰腺脓肿次之(假性 中文摘要 胰腺囊肿伴感染仅1例);此外,SPI的发生和胰腺的受损害程度并无直接 关系。SPI病原菌主要为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以混合感染为主。上述 结果表明,SPI的实质是肠源性感染,且严重影响了SAP患者的预后,现 有的治疗措施难以有效阻止肠源性感染的发生,需要寻找新型防治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HD-5相关研究结果,设计了四个实验,以探讨 通过构建人防御素5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HO-KI、获得 rHD-5的可能性,并通过杀菌试验和抗粘附试验来了解rHD-5的抗菌/抑菌 作用。结果表明,回肠粘膜中存在HD-5 InRNA的转录,从空肠起始部到 回肠末端的粘膜均有HD-5 InRNA的表达,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与肠道 细菌的分布规律相一致。所获得的目的片段HD6 CDNA大小为 282hp,与 理论值一致,且不同个体间的编码序列是完全一致的。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HD6山NA)顺利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少冲,获得了重组质粒 pCDNA3.1(+)-HD6。DNA。随后将其转染入 CHO-KI细胞中,通过RT.PCR 方法检测到了 HD-5 mANA的表达,通过SDS-PAGE技术发现表达产物 rHD乃是小于 8~14 kDa的粗肽,结合该产物对 JMloo和 JM;0-pcDNA3.1什) 的杀菌活性表明,目的基因HD-5 CDNA得到了有效表达。体外杀菌/抑菌 试验发现,随着rHD6浓度的逐渐增加源液6倍浓缩液4 倍浓缩液),大刁 肠杆菌标准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和表皮葡萄球菌野生株的抑菌环直 径呈剂量依赖性增大。绿脓杆菌标准株和鲍曼氏不动杆菌野生株仅10倍浓 缩液具有杀菌作用,但三种浓度的rHD-5对绿脓杆菌野生菌株均无杀菌效 果。通过抗粘附试验发现,不同浓度的rHD-5干预绿脓杆菌野生株后,其 粘附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呈剂量依赖趋势;被绿脓杆菌野生株攻击的 IEC-6细胞受损程度随rHD-5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轻。 。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诣PI的发生增加了SAP患者的死亡风险, 延长了住院时间,从而严重影响了SAP患者的预后。o尸PI的混合感染高 于单一感染,其致病菌主要为肠道条件致病菌,其中绿脓杆菌感染的发生 仅次于大肠杆菌,应引起重视。O)空、回肠粘膜均有HD6 mRNA表达, 且沿小肠长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K)通过RTFCR方法获得了编码HD6 Vll d 中文摘要的目的基因片段 HD6 CDNA,并成功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let)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l(叶一HD巧 CDNA。O)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方法,成功将重组质粒转染到CHO-KI细胞中:并从1llJ:uYA和蛋白水平初步证实了HD6 on-MA的表达。的)表达的重组蛋白tID6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