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离不开对翻译作品的研究,传统的对翻译作品的评价模式,甚至现在多数人的评价标准,往往是“译文是不是跟原文相符”或者说“译文是不是跟原文对等”,是,则“好”,不是,则“不好”。今天,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作为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诺德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进行原文分析,包括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文外因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时间(代)因素。诺德强调这里的时间(代)因素是双向的,既指原文产生的时间(代),也指译文产生的时间(代)。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框架,通过对比两个产自不同时代的小说中译本,专门探讨了时间(代)因素对翻译语言在词、句、篇三个层面的影响,得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每个时代有其特色的语言风格的结论,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主义视角下由于时间(代)差异造成的文学经典重译的必要性。本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第二章介绍了德国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及其理论,重点是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及其对时间因素的相关阐述;第三章简单介绍了小说《茵梦湖》在中国的接受情况,重点介绍了两个中译本的时代背景;第四章对比分析了由于时代而造成的两个中译本在词、句、篇的语言差异;最后一章作了总结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