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中肝细胞核DNA损伤的演变。2、探讨甘草酸二铵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血清TNF-α浓度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制作:选取60只健康雌性Wistar大白鼠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常规实验室饲养7天,禁食12h、禁水8小时后,实验组大鼠给予天晴甘平(生理盐水溶解)灌胃,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均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3h后实验组、对照组大鼠同时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制作急性肝衰竭模型,空白对照大鼠单纯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相关指标检测:注射后即开始计时,分别于注射后0.5、2、4、6、8、10、12h不同时间点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1)留取右心室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Tumor Necarosis Factor-α, TNF-α)浓度变化;(2)采用灌注固定法灌注多聚甲醛固定肝脏标本,并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记录凋亡指数,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者间关系;(3)用“彗星实验”方法测定肝细胞核DNA损伤情况,用相关软件测定Olive尾矩值表示DNA的损伤程度,探讨其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浓度均于腹腔注射D-Gal和LPS后的2h开始同步升高,且均于注射后8h同步达高峰,其最高浓度:实验组为(510.78±93.68)μg/L,对照组为(532.53±89.77)μg/L,两者间相同时间点TNF-α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ELISA法检测TNF-α浓度无明显变化。2.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分别于6h和4h出现TUNEL阳性细胞,凋亡指数均于注射后12h同步达高峰,实验组为(5.23±0.28)%,对照组为(29.46±0.97)%,但相同时间点所测定的实验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小,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凋亡细胞TUNEL阳性结果少见,凋亡指数小,与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比较,两者间凋亡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3.腹腔注射D-Gal和LPS后,实验组大鼠肝细胞核DNA于注射1h后开始出现DNA损伤情况,“彗星实验”结果显示其DNA开始“解链”,并出现较短的特异性“彗尾”,软件计算细胞核DNA的Olive尾矩值即开始明显增大,至4h后,肝细胞核DNA“彗星实验”检测结果示损伤率为100%;对照组大鼠于注射后0.5h后即出现DNA损伤情况,至2h时,DNA损伤率即达到100%;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检测结果显示DNA损伤逐渐加重,至12h时,“彗星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肝细胞DNA均出现严重损伤,甚至完全解体;实验组各时间点细胞核DNA的Olive尾矩值均低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彗星实验”结果可见少量肝细胞核DNA损伤情况,其与实验组及对照组数据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药源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较早出现肝细胞核DNA损伤,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至最后完全解体,最终可能诱导了肝细胞凋亡。提示大鼠肝细胞凋亡与D-Gal和LPS的毒理作用有关。肝细胞的凋亡可能与其细胞核的损伤有一定的相关关系。2、经诱导剂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血清TNF-α浓度的升高并非与肝细胞核DNA损伤的发生及演变完全同步,其可能存在某种机制促使肝细胞核DNA损伤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肝细胞凋亡。3、甘草酸二铵具有减轻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中肝细胞核DNA的损伤及减少肝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临床治疗急性肝衰竭效果可能与其该作用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甘草酸二铵在影响肝细胞凋亡的同时并没有改变腹腔注射D-Gal和LPS的大鼠血清中TNF-α的浓度,提示其减轻肝细胞凋亡的作用并非通过降低TNF-α的浓度而实现的,其保护机制可能是直接保护肝细胞核DNA进而减轻肝细胞损伤,起到保护肝脏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