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IV对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毒性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lzjz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苏丹红在食品添加上所引起的恐慌,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工合成染料这类非食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因此,通过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方法来研究非法食品添加剂对动物的毒理学效应,以及动物食用后对动物遗传物质DNA损伤程度的研究,对于当前制定非食用添加剂的使用安全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根据评价外源物质毒性作用的毒理学标准,从急性毒性试验、生理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微核及核异常试验)、胚胎及仔鱼毒性试验、DNA损伤的RAPD分析五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苏丹红Ⅳ(SudanⅣ)对两种泥鳅(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毒性效用及DNA损伤效应。获得了如下结果:  1.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苏丹红Ⅳ(SudanⅣ)对大鳞副泥鳅的24 h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为2.125 g.L-1,48 h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concentration,LC50)为1.925 g.L-1,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Sc)为0.474 g.L-1;苏丹红Ⅳ(SudanⅣ)对泥鳅的24 h半数致死浓度为2.225 g.L-1,48 h半数致死浓度为2.025g.L-1,安全浓度为0.503 g.L-1。结果表明泥鳅相对于大鳞副泥鳅对苏丹红Ⅳ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2.在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设置不同浓度梯度,进一步探讨了苏丹红Ⅳ对血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的影响。苏丹红Ⅳ(SudanⅣ)对大鳞副泥鳅的设计染毒浓度分别为A(0.025 g.L-1)、B(0.050 g.L-1)、C(0.100 g.L-1)、D(0.200 g.L-1)、E(0.400 g.L-1)以及空白对照组;苏丹红Ⅳ(SudanⅣ)对泥鳅的设计染毒浓度分别为A(0.030 g.L-1)、B(0.060g.L-1)、C(0.120 g.L-1)、D(0.240 g.L-1)、E(0.480 g.L-1)以及空白对照组。染毒后1、2、3、4、5天分别取材,观察、计算微核率。结果显示,两种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与苏丹红Ⅳ浓度大体上呈正相关,同时也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3.以两种泥鳅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变化为指标,检测了苏丹红Ⅳ对两种泥鳅的生理毒性效用。实验数据显示受试动物肝脏GOT和GPT活性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具体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最后一天又开始上升。这种特殊的现象也许表明不仅苏丹红Ⅳ本身能够影响泥鳅的生理功能,其次级代谢物对其生理功能也有明显的影响。  4.从50条10个碱基序列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条能产生较多扩增条带的随机引物,以染毒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基因组DNA为模板,分析基因组DNA的RAPD分子标记谱带变化规律并与空白对照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究苏丹红Ⅳ对两种泥鳅基因组DNA的损伤情况。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染毒基因池中,苏丹红Ⅳ能不同程度地诱使RAPD谱带的增加、缺失以及带的亮度强弱的变化。结果表明苏丹红Ⅳ能够诱发基因组DNA的部分碱基发生突变。另外,本研究还对染毒后部分新产生的RAPD谱带进行了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苏丹红毒性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5.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苏丹红Ⅳ对两种泥鳅胚胎和仔鱼发育分化的影响。以两种泥鳅的胚胎孵化率和畸形率为指标,在两种泥鳅受精卵发育至原肠胚中期时开始进行染毒,为开始处理时间进行染毒培养,探讨其对胚胎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苏丹红Ⅳ能不同程度地诱使两种泥鳅受精卵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升高,对胚胎发育致畸、致死作用明显。同时,两种泥鳅的胚胎对苏丹红Ⅳ的敏感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上结果表明,苏丹红Ⅳ对两种泥鳅的胚胎发育、抗氧化酶的活性、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具有较明显的毒性作用,应当严格禁止其作为添加剂出现在食品中。
其他文献
SO2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过高会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8O2是动物体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信号分子,在动物体的多种生理进程中行使着重要的调节功能,诸如心脑血管舒张、炎症反应、长时程记忆等。但SO2在植物中是否也能作为一种信号调节分子,介导了植物的各种生理反应,目前尚不清楚。本论文以3:1(M/M)的亚硫酸钠(NaSO3)与亚硫酸氢钠(NaHSO3)为二氧化硫(Sulphu
石墨烯作为单原子层厚度的二维碳材料,从发现至今,一直是电子、能源、光学、催化等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理论比表面积非常大,是理想的催化剂载体。目前已有无机纳米颗粒、有
盐胁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我国盐渍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1%,耕地中约有10%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现象,而且盐渍化现象有加剧的趋势。盐渍化影响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小麦是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传统的育种技术增产有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利用盐渍
脂肪酶(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E.C.3.1.1.3)能催化水解三酰基甘油类生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甘油和游离的脂肪酸,而在非水解介质中,能催化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由于微生物脂肪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