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数据承载的信息化时代,文化交融已成为全球化传播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地球村”的概念在信息浪潮中被一遍遍地认证。电视剧作为了解世界的文化窗口,我们必须正视它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或瞬时或长远的效应。美剧作为诸多境外剧中最具大输入、大影响的特点,既丰富了中国受众的文娱生活,也挑战了中国的本土文化。从信息论的角度,如果将美剧作为一个信息,中国受众对美剧的信息解码与美国受众对美剧的信息解码,二者的异同是否能挑战所有人的“刻板印象”?本文先梳理了美剧在中国和美国的发展历程,结合美剧发展中的变化和现实受众的理解进行实证调查研究,通过对收看美剧的中国、美国部分取样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首先对美剧的中国受众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中国受众的特点,以及观剧的动机、心态和习惯分析,正面判断美剧对中国受众的传播效果。然后运用卡茨的解读分类方式,将受访的六位受众进行细致的解读方式分析,利用卡茨的四种解读方式:热的/参照式解读、冷的/参照式解读、热的/批评式解读、冷的/批评式对受众采访样本进行归类分析。通过对中国、美国的美国电视剧受众的文本解读研究探寻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原因,微观上分析受众,分为群体差异、自我身份认知差异;宏观上分析受众背后展示的中美文化异同,分为高、低语境差异,刻板成见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下的中美差异。本文着重探讨已经受过媒介培养的受众在美剧的跨文化传播中,中国与美国受众对美剧展示美国文化的印象、态度和采取的相应行为,作出文化背景相同与不同下受众对美剧文本解读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