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据2002年我国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成年人(18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按2006年我国人口数量与结构,估算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并以老年高血压患者为主体。尽管各国指南相继出台,新的降压药物不断研发,但如此之多的高血压病患者只有很少一部分病人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达到推荐血压值(<140/90mmHg)。高血压病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成为现代医学急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被定义为以血压升高为主的临床综合症,高血压病还是以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和动脉顺应性异常为特点的。这些血流动力学因素对高血压病的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是有重要意义的。心阻抗图是一种独特的,高度准确无创的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应用ICG监测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更好地认识高血压,鉴别其高危因素,合理的使用降压药物。目的:收集30例血压治疗未达标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ICG监测,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选择调整降压药物,观察其治疗效果。探索老年高血压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就诊河北省人民医院的30例高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入选标准为应用两种或以上抗压药物治疗血压仍未得到控制者(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治疗最少已3个月,并且有过3次或以上复诊。所有的受试者均未患有糖尿病。对30名受试者进行心阻抗图监测。收集受试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就诊次数、体重和体表面积。每次就诊的血压和服用的降压药物都准确记录。心阻抗血流动力学监测记录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心输出量(CO)/心输出量指数(CI),体循环外周血管阻力(SVR)/体循环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胸液体容积(TFC)(表1)。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t检验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0名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84.7±3.64岁,66.7﹪为男性。受试者试验前和试验后的数据特征见表3。试验前受试者的收缩压为156.17±10.38mmHg,舒张压为77.33±8.01mmHg。受试者在试验前接受2.0±0.0种抗高血压药治疗,56.7%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43.3%为β受体阻滞剂,36.7%为钙通道阻滞剂,30.0%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23.3%为利尿剂,3.3%为直接扩血管药,6.7%为α受体阻断剂(见表4)。2.受试者数据均固定由2名医师采集。治疗后18名受试者(60%)血压得到持续控制,(指BP<140/90mmHg)(P<0.001)。收缩压(SBP)降为137.03±16.11mmHg(P<0.001),降低了19.13±10.47mmHg。舒张压降为75.83±7.35mmHg(P>0.05),降低了1.5±3.61mmHg。降压药的使用由试验前的2.0±0.0种增加为2.4±0.5种。最后有22名受试者(73.3%)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14受试者(46.7%)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13名受试者(43.3%)接受钙通道阻滞剂治疗,9名受试者(30%)接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11名受试者(36.7%)接受利尿剂治疗,2名受试者(6.7%)接受直接扩血管药治疗,4名受试者(13.3%)接受α受体阻断剂治疗(见表4)。3.表6对受试者分为治疗后血压得到控制组与未得到控制组,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各参数进行比较。治疗前两组各参数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经过此研究治疗也无明显差异。血压得到控制组收缩压(SBP)和体循环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较前明显降低(P<0.001),与血压未得到控制组相比,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体循环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也是明显降低(P<0.05)。血压未得到控制组(2.5±0.5)降压药物的使用明显多于血压得到控制组(2.25±0.45)(P<0.05)。表Ⅴ对两组中使用各类降压药物数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此研究支持心阻抗血流监测系统在抗高血压治疗中作为一个监测工具的可行性,提高了高血压的控制率。ICG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工具来帮助临床医生治疗难控制的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