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应用多模式CT(mCTA联合CTP)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梗死核心及缺血半暗带进行评估,探索多模式CT对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1.研究来源:本研究源于全国多中心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评估及预后的队列研究”,课题编号:CSA2016KY001,我院为分中心之一,按照研究方案入组患者并对分中心数据进行汇总分析。2.研究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筛选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AIS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入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AIS患者并行mCTA联合CTP扫描,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并随访预后。(1)根据mCTA的侧支循环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不良组(4~5分为侧支循环良好,0~3分为侧支循环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侧支循环代偿的因素。(2)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不良组梗死核心区(或缺血半暗带区)CTP参数的差异;比较梗死核心区与镜像区、缺血半暗带区与镜像区、梗死核心区与缺血半暗带区CTP参数的差异。(3)根据90 d随访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0~2分预后良好,大于2分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及侧支循环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建立不同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不同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筛选AIS患者672例,符合条件的入组患者40例,剔除影像不合格者5例,失访者1例,最终分析34例。其中男性26例(76.47%),女性8例(23.53%),平均年龄58.85±11.30岁。1.mCTA对AIS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1)34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者22例(64.71%),侧支循环不良者12例(35.29%);(2)不同评估者根据mCTA对侧支循环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良好(高年资影像医师与低年资影像医师K=0.93,高年资影像医师与低年资神经内科医师K=1.0,低年资影像医师与低年资神经内科医师K=0.93)。2.CTP对AIS患者梗死核心区及缺血半暗带区的评估:(1)梗死核心区与镜像区相比CBV、CBF明显下降,MTT、TTP和Tmax明显延长(P<0.05)。(2)缺血半暗带区与镜像区相比CBF明显下降,MTT、TTP和Tmax明显延长(P<0.05),但CBV无明显变化(P>0.05)。(3)梗死核心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相比,CBV、CBF下降更明显,MTT、TTP、Tmax延长更显著(P<0.05)。(4)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不良组梗死核心区(或缺血半暗带区)的rCBV、rCBF、rMTT、rTTP及r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脑血管病、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在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不良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较低的同型半胱氨酸预示着侧支循环代偿良好。4.多模式CT评估的侧支循环状态与AIS患者预后的关系:34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1例(61.76%),预后不良者13例(38.2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状态、同型半胱氨酸、入院mRS评分、入院NIHSS评分、出院mR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及梗死体积在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模式CT评估的侧支循环状态是患者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侧支循环代偿越好,临床预后越好;将侧支循环状态、梗死体积、性别、年龄及同型半胱氨酸纳入的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最高(AUC值为91.9%)。结论1.不同评估者根据mCTA对侧支循环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良好。2.与镜像区相比,梗死核心区及缺血半暗带区的MTT、TTP和Tmax均延长,CBF均下降;梗死核心区CBV下降,但缺血半暗带区CBV变化不明显。与侧支循环不良组相比,侧支循环良好组梗死核心区(或缺血半暗带区)的CTP参数变化不明显。3.多模式CT评估的侧支循环状态是AIS患者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侧支循环状态、梗死体积、性别、年龄及同型半胱氨酸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