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开展床位调配的医院越来越多,通过床位调配以解决床位使用“浪费与不足”并存的问题,但床位调配仅对空闲床位进行管理,未对所有床位进行统一管理。当前研究表明,统一病区床位使用与管理能更充分的使用床位资源,提高运营效率。因各医院情况不同,实现病区床位统一使用与管理,方法有所不同,现在并未形成规范。本研究旨在探索统一病区床位使用与管理的方法,并达到床位使用全流程管理,即构建全周期病床管理模式,也为其他相关医疗单位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目的1.统一病区床位使用与管理,构建可行且有效的全周期病床管理模式。2.通过全周期病床管理,提高床位使用效率,促进床位使用指标提升。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法、实地调研法,确定全周期病床管理模式的基础框架:①前移床位安排;②统一住院预约。通过科室试行,确定各科特异性的床位管理重点,并在试行中不断改进模式。通过床位统一管理职能,并协调院内床位运转,由此完成院前床位预约、院中床位安排及运转、院后患者出院及下一位患者入院的床位使用无缝对接,实现床位的全周期管理。试行科室的确定方式:选择床位调配数量高的科室为拟定试行科室,通过拟定试行科室的自愿报名确定试行科室。2.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提取全周期模式开展前后,各病区每日夜晚12点现有患者人数、正常出院人数、转至他院人数、死亡人数,计算开展前后各月的床位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平均住院日,并统计同期床位调配数量,通过对比上述指标的变化,评价全周期病床管理的效果。3.使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全周期管理试行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评分0~10分。0分表示对条目的认可度最低,10分表示对条目的认可度最高,5分表示中立,即全周期管理前后无区别,通过满意度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对全周期管理的认可度。研究结果1.全周期病床管理模式的建立全周期病床管理是对床位使用全流程管理的一个模式,从院前的床位预约,到院中的床位安排及运转(如手术、转科等),再到出院,通过推行全院统一的信息化住院预约、集中住院床位安排及调配、均衡科间组间收治、统筹协调转科、为科室制定床位安排计划,统一管理各科床位及统筹管理床位使用各个环节。2.全周期病床管理模式的效果(1)床位使用率全周期管理开展后,各月床位使用率总体上高于开展前,月均床位使用率由开展前100.48%增长到开展后10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23)。(2)病床周转次数开展后的各月病床周转次数总体上多于开展前,月均病床周转次数由开展前3.41次增加到开展后3.7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P<0.001)。(3)平均住院日开展后的各月平均住院日总体上短于开展前,月均平均住院日由开展前8.99天缩短到开展后8.2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01)。(4)床位调配总数开展前一年的床位调配总数为4033人次,开展后同期床位调配总数为5303人次。开展前后月均调配数量分别为336.08人次、441.92人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06)。(5)医护人员满意度各条目得分中,得分最高的前三个条目分别为:条目8医护人员支持中心的床位预约(7.29分)、条目9医护人员支持中心的床位安排(7.20分)、条目5医护人员认为前移床位安排可提高患者满意度(6.62分);且条目1得分6.15,排名第六,表示医护人员认为调配中心安排床位更合适,由以上结果表明,医护人员对全周期管理的满意度高。研究结论全周期病床管理模式,通过统一床位使用与管理,打破科间床位使用壁垒,并促进床位使用达到无缝对接,提升了床位使用效率,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