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对于中国来说,就业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带来的企业亏损破产和行业萎缩衰败,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失业工人;我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职工下岗分流;乡镇企业资本深化,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业不断产生剩余劳动力;机关事业单位、军队人员精简等等,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就业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有必要采取系统的方法加以缓解和预防。
因此,本文以就业为主题,论述中凸现了两大创新点。其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就业效率,即将经济整体看成是不同类型经济的结构化结合体,每种类型的经济对就业有不同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各个结构化经济体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各种类型的经济体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是正向或是反向的联系,据此联系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达到提高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其二,本文有别于一般以经济总量和劳动者为对象来研究就业的文章,从产业特性的角度来研究就业效率。同时,本文还界定了产业特性的范围,包括:产业的总规模、产业的成长性、产业的产权结构特征、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特征、产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产业的生产技术特征、产业的税负、产业的外向性程度、产业的集中度、产业中企业的规模水平、产业的地区特征。
本文借助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运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通过研究191个产业的特性来研究我国的就业效率,揭示出我国就业效率与产业特征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1.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可以影响产业特征;2.出口导向的产业模式对就业有较大的促进效应;3.产业竞争对于就业有促进效应;4.产业规模对就业有反作用;5.人力工资福利对于就业效率有负作用;6.调整产业的产权结构有助于提高就业效率;7.优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可提高就业效率。另外,为了全面地分析我国的就业效率,本文还引入了虚拟变量来表示产业的地区特征,也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地区因素对于就业效率有影响;2.加强三大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使发达地区拉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效率;3.东部地区产业特性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全国产业的优与劣;4.优化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特性,可以发挥对就业效率的作用;5.对中、西地区应适当给予区域政策上的优惠;6.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地区经济差距全面拉大;7.我国中西部地区在资金外流的同时,人才也大量外流。
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产业组织理论提供实证性的依据,解释不同产业之间就业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为政府改善就业状况制定产业投资政策提供依据;为工业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使其通过有所侧重地投资,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效率达到最大化,提高我国全社会的就业水平,这样对于单个劳动者来说,也增加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根据本文的研究成果,笔者从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其中产业政策包括将就业目标单列出来进行专门的考虑、鼓励出口、鼓励产业内的竞争、鼓励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通过税收政策控制某些产业过高的工资福利;地区政策包括构建产业集群振兴中、西地区经济,完善就业结构和正确处理我国产业政策地区化和地区政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