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融合目标下的浙北小城镇公共空间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镇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第二代外来人口,这使得小城镇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发生急剧变动,社会异质性也在迅速放大。在外来群体与本地居民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研究中,“社会融合”是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本文首先依据社会融合理论以及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从就业与收入、居所与居住时间、生活满意程度、社会交往等层面来分析浙北小城镇外来群体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现阶段浙北小城镇外来群体与本地居民的社会交往表现为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的社群交往。公共空间是承载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基础价值与目标是促进交往,基于这样的认知,对浙北小城镇街道单元、公共设施、日常生活/生产性场所这三类代表性公共空间展开研究,理清小城镇公共空间的属性及其特征,同时对公共空间中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当前本地居民和外来群体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特征,总结出公共空间支持小城镇居民的公共生活,但是外来群体和本地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交往相对独立,与此同时,也发现在小城镇公园广场出现以“共同语言”(即趣缘)为联系的外来群体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小范围社会交往。然后,以趣缘为切入点,结合第二代外来群体与小城镇本地居民组成的趣缘群体所具有的包容性、非功利性特性,探讨以趣缘为纽带对于小城镇外来群体与本地居民社会融合的可能性。通过理论解读和验证分析,提出可达性、复合性和休憩性为小城镇公共空间营造为激发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和趣缘群体活动的关键特征。最后,以整体性、共享性、实用性、小规模与低成本为营造原则,本文归纳了基于社会融合目标下的小城镇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即公共空间的梳理、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设施完善、公共建筑与设施的设计建造。通过以上方式,以公共空间为场所,以趣缘为媒介,激发本地居民与外来群体共同参与社会交往,相互认可和接纳,彼此接受与尊重,最终形成和谐的社会共同体。
其他文献
许多历史城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历史格局遭受破坏,文脉被切断,城市特色逐渐丧失。表现为历史资源的碎片化分布,历史空间格局的改变。这是由于一方面城市历史信息保护和发展的
纪念性空间因其特殊的缅怀历史、传承教化功能而具有与其它空间类型所不同的空间形象和特殊的空间氛围。而自然光是构成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用来丰富空间形象,也可以
在西方建筑体制影响下的安徽近代建筑具有鲜明的特征。办公建筑作为其中一种新建筑类型,是研究芜湖历史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梳理安徽近代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并对日后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商业空间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空间中的声环境研究也逐渐成为城市声环境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城市声环境设计仍处于一个
空间管制是一种资源配置调节方式,目的在于按照小同地区的资源开发条件、空间特点,划定区域内小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与
西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域辽阔,山高谷深,高原缺氧,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8。西藏林芝地区位于西藏的东南部,由于独特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
“建筑之树”一直被视为西方对中国建筑的无知和偏见的典型证据,也是本文探讨西方人如何认识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本文在考察早期亲历中国的西方游记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案例——
2005年开始,北京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北京农村的整治与更新,速度不断加快。2006年,国家开始拨专款对长城进行全面的保护,并于年底基本完成了北京段长城和其周边城堡的测
在今年3月份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任务和目标,其中对城乡基本养老的问题也做了政策性的支持。因为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
1978年以来,在国家体制改革和经济制度转轨的背景下,南京老城内的更新改造在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论文选取南京老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更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