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问政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事物,正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升级。随着网络问政的实践不断向前推进,其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网络问政”的实践问题解构为三块内容:网络问政平台的功能和机制、政府的问政路径、民众的问政路径。综合地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和传播学理论,以实证研究方式为主,深入探讨网络问政的实现之道。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研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第二章探寻当前网络问政研究的空缺点。通过文献综述,掌握当前国内外网络问政研究的进展,选择一个合理的切入点“问政路径”,以便另辟蹊径、深入探索。研究发现,不同的政治环境使国内外网络问政研究的侧重点呈现差异:外文关于中国网络问政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网络的政治效应、电子政府发展、网络政治参与等方面;西方国家对网络政治研究,主要体现在网络政治参与、网络选举、电子政府和电子民主等方面;国内网络问政研究,主要包括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网络问政的概念解析、网络问政的特点、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完善网络问政的措施等方面。因此,实证研究各级政府机构和民众的网络问政路径是一个空缺点。第三章分析网络问政的分类和功能。网络问政平台是网络问政实现的物质基础,功能是平台运作的前台。依据三个维度对平台分类,分别是网络问政的载体形式、网络问政所处的行政层级、网络问政平台的主办者,选择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问政平台进行具体分析:人民网、中国政府网、奥一网、“上海发布”微博、阳光重庆、惠州市网络问政综合信息平台、胶东在线、平安肇庆、天台效能网、丰城网络问政。功能剖析主要从准入、诉求、互动三个模块进行,其中准入主要说明网民参与问政的门槛,诉求说明网民问政时可填写的信息,互动主要包括回复和反馈两部分。分析发现: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的功能较为简单,体量有限,不能满足网民问政的需求;在线访谈形式新颖,但时间和议题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不是常规的问政方式;以网站为基础的留言板、信箱、论坛等平台功能完善,更适合网民问政。第四章剖析网络问政平台的机制并总结出当前网络问政实施的经验模式。机制主要包括办理机制和督促机制两个方面,其中办理机制主要说明各平台办理网络问政的依据,通常包括责任主体、办理时限、奖惩措施等内容;督促机制主要是各类简报、排名,用于表彰先进、曝光后进,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促使各单位提高办理问政的质量。在功能和机制剖析的基础上可得经验模式,即具备“三个公开、两个评议、一个考核”。三个公开分别是:问政公开、回复公开、评议公开;两个评议是:问政人评议、群众评议;一个考核是:将办理成效纳入政府机构绩效考核。第五章构建网络问政路径。问政包括问政于民和民问政府两个方向。通过对四个直辖市政府通过网络问政于民的实践情况分析,认为相对于政府发起的问政于民的网络问政而言,“民问政府”是更主要的形式。进而从政府、民众和媒体三个方面,为后文的分析“民问政府”建构框架。第六章全面分析各级政府的问政路径。在概述各级网络问政平台扩散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针对中央、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探讨是否问政和如何问政两个决策。对于每级政府,首先用经济学方法定性分析其网络问政的成本效益、机会成本、替代品,从而研判其“是否问政”;然后罗列其全部可能的问政路径,采用这些路径的扩散情况建模,依据客观数据进行预测,说明“如何问政”。分析结果为:中央政府的问政路径是:建议将“网上信访”和网络问政合流,在问政平台上“转办督办”;省级政府的路径是:建设本省问政平台——>登陆全国性的问政平台,在问政平台上“转办督办”;地市级政府的路径是:建设本市问政平台——>登陆省级问政平台——>登陆全国性的问政平台,在问政平台上直接办理诉求;区县级政府的路径是:登陆市级问政平台——>建设本区县问政平台——>登陆省级问政平台——>登陆全国性的问政平台,在问政平台上直接办理诉求。第七章分析民众网络问政路径。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广东省惠州龙门县和四川省成都市郫县),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结合数据挖掘,对四级平台的问政数据进行深度统计、对比分析,为民众的问政决策提供参考。分析发现,各级平台体现出“把关人”功能,在问政路径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基层模式,以惠州及其下辖区县为例,力图将问题解决在基层,达到“地方善治”;顶层模式,以登陆人民网为例,力图将问题公开,通过媒体和社会监督的压力,督促基层解决问题。最后提出四个原则,供民众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择问政决策,分别是时间优先原则、难度优先原则、效率优先原则和复杂度区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