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存明代戏曲散出选本较多,后人曾对它们进行整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王秋桂主编的《善本戏曲丛刊》,它收录旁杂,有散出戏曲,也有曲谱等。特点是以声腔来命名,有两大主要声腔:徽池雅调和昆腔。但是徽池雅调系列的散出选本保存较好的仅有七部:《乐府菁华》、《玉谷新簧》、《摘锦奇音》、《词林一枝》、《大明春》、《徽池雅调》和《尧天乐》。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将声腔剧种与语言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讨论语言学和戏曲学方面的一些相关问题。戏曲用韵反映了当时的口语状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明代汉语口语语音状况,进而了解近代汉语的发展。同时从戏曲的角度可以了解声腔的传播状况。徽池雅调散出选本用韵情况较为复杂,以《中原音韵》作为检韵参考,通过系联归纳,选本用韵可分为16部,与《中原音韵》的韵部格局基本相同,其中阴声韵9部:齐微部、支思部、鱼模部、家麻部、萧豪部、歌戈部、尤侯部、皆来部、车遮部;阳声韵7部:先桓部、先廉部、监咸部、寒山部、江阳部、庚文部、东钟部。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支思、齐微、鱼模混押;歌戈、家麻混押;齐微、皆来混押;庚青、真文、侵寻混押;先天、廉纤、寒山、桓欢、监咸混押。韵部混押的原因有三个方面,语音方面有韵部音的相近、闭口韵[-m]尾韵消失、入声的分化、方音的影响、个别字的语音变化而在韵书中未能体现;选本在传播过程中对曲文的更改;还和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有关。徽池雅调虽属于南曲,但入声独立用韵较少,正在分化,派入平上去中。选本戏曲的入派三声,与北曲的“入派三声”不同,没有明确的规律。结合选本用韵与现代相关方言,入声韵尾的消变情况是[p]尾最先向[t]尾合并。徽池雅调虽属于南曲,但是不遵循《洪武正韵》,“南遵《洪武》”不是讨论的曲韵,而是就曲白的字音而言的。明末不管是南曲还是北曲,在用韵方面基本遵循的是《中原音韵》,但南曲和北曲的用韵也不完全相同。总体上南曲用韵较为旁杂,而北曲杂韵较少。南北曲均先天、寒山、桓欢混押,均或多或少地保留闭口韵,均入派三声,但北曲入声韵已不能独立,与阴声韵通押,南曲中仍有少量的入声单押。支思、鱼模、齐微通押,庚青、真文、侵寻通押都很普遍。在南曲内部,徽池雅调与昆腔整体上用韵混乱,入声都有单押的情况,闭口韵正在消失,也都具有南曲用韵的一些共同特征:支思、齐微、鱼模通押,真文、庚青、侵寻通押,寒山、先天、桓欢通押,歌戈和家麻通押,皆来和齐微通押。但徽池雅调用韵比昆腔用韵更为复杂,犯韵较多;韵部构成也不同,徽池雅调中已无独立的桓欢韵、廉纤韵,均叶入其它韵部中,而昆腔这两韵仍独立;徽池雅调中有较多的江阳韵和先天、寒山、桓欢通押,在昆腔剧本中较少。虽然南北曲以及南曲内部不同声腔之间用韵不同,但是差异不大,表明明代官话是存在的,但是不是以南京音为标准,很有可能是以北京音为标准。戏曲宫调声情说由来已久,目前对此争议较多,我们认为宫调声情说是存在的,选本宫调用韵可以体现曲情,但是用韵与宫调一样,与声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而没有绝对必然的对应关系。一般用萧豪韵表示富贵缠绵,江阳韵表示惆怅雄壮,齐微韵一般表示感伤叹悲,家麻韵表示旖旎妩媚,庚青韵表示凄怆怨幕。关于青阳腔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在弋阳腔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人认为是在余姚腔的基础上产生的。从用韵方面来说,徽池雅调用韵虽以《中原音韵》为基础,但与吴语、徽语、赣语、江淮官话都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其中与吴语和徽语的相似度最高。即,青阳腔与余姚腔的关系较大,与弋阳腔的关系较小。因为余姚与皖南同属于吴语区,语音相同或相近,更有利于余姚腔在青阳等地的传播,这样在余姚腔的影响下产生了青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