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国民性”概念、“国民性剖析”思想入手,探讨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成因,厘清其早、中、后三期发展脉络。以此为基础,论文以哲学的视角,深度解读鲁迅文学文本,挖掘潜在的哲学意蕴,呈现了该思想批判性反思、理想性重建的二重品格,潜存重大的当下价值与转化可能。祖国危亡的现实、前代思想家与国外“国民性”思想的浸润、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等因子,促成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发展:早期,倡导“立人”,呼唤人格独立;中期,反思传统,对国民劣根性展开社会的、文化的批判,疗救病态的国民人格;后期,采用阶级分析法,剖析不同阶层的国民性,以铸造新的“民族魂”。鲁迅探寻普遍的中国国民性,是以非理性的小说、杂文等文学样式,将艺术境界、哲理境界圆融为一。本文立足鲁迅文本,以剖析、批判国民奴性为内核,从肯定、批判两方面,哲学性地读解文学典型形象背后的意义世界,开启潜隐其中的四重意义纬度:反思儒家“成人”思想、批判道家的消极人生观、拒绝“看客”扬弃“中庸”、追寻理想的国民人格。这是论文研究的重点所在。在此,显现了本文的两个新意:以哲学为阅读视域,揭示鲁迅探寻国民理想人格的三层内涵,即灵性的自然人、“和”的生存理想、知行合一的完善道德。同时,文章力图展示“国民性剖析”思想的两面性,既肯定国民性中的积极因素,又批判其中的消极部分,此为本文的特色。鲁迅以文学为介质,批判性地反思传统,叩问人的外在行为及其内在心理机制,意图以“救心”唤醒、通达社会的整体性自觉,实现国民理想人格的重建。历来研究者强调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矫枉过正倾向,对其反思性批判、批判式建设的统一性重视不足。本文认为,“矫”为“表”,“建”为终极之“里”,二者合而为一,不可分割。由此而观,“国民性剖析”思想可作为活的文化资源,生发潜在的精神活力,参与当下的价值建构,以塑造现代国民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