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我国步入老年化社会的同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是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1991年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因其微创特点及伴随血管神经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迅猛发展,经皮经腔脑血管支架置入术PTAS(简称支架置入术,下文均用简称)治疗颅内和颅外动脉狭窄这一技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广,已成为当今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和颅外动脉狭窄的广泛开展,其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多为栓塞、血管闭塞、再狭窄、高灌注等缺血性事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效果,因此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获益程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获益程度的研究来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认识,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的发展。近年来多模式神经血管影像技术的应用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其中多排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和后处理软件的不断改进,提高了多模式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术前评估及疗效衡量的价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该研究正是从多模式的神经血管影像角度回顾性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置入术治疗获益程度,预期通过该研究来发现并非所有具有手术适应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均有较高获益性,而是达到一定病损范围的患者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有较高的获益性,进而完善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适应症的筛选范围,提高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造福广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目的研究多模式神经血管影像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及疗效衡量的价值,并从神经血管影像的角度来探讨脑血管病患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获益性及其与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前患者病损程度的相关性,改变传统的单一应用神经症状体征或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认识。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二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本组患者入院后,首选进行普通CT平扫检查,排除脑出血后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头颅灌注CT检查,符合手术指针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并进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术前评估;第二部分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PTAS术后的患者进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术后评估。在第一部分的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术前评估中,我们对患者行MOSAIC(multimodal stroke assessment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评分及头颅灌注TTP参数进行ASPECTS(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评分。在第二部分的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术后评估中,我们对患者术后7天内行头颅灌注TTP参数进行ASPECTS评分。综合二部分研究数据计算出患者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后TTP改善程度,并对患者术前MOSAIC评分与经ASPECTS评分后TTP改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6例入选者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术前MOSAIC评分分为四组,四分组6例、五分组7例、六分组6例、七分组7例,四组病例经ASPECTS量表评分后的TTP改善程度(%)分别为31.7±14.17、38.6±15.73、43.3±10.33、58.6±13.45,四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H=10.673,P<0.05)。对患者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术前MOSAIC评分与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经ASPECTS评分后的TTP改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579,P<0.002)。结论在多模式CT的基础上使用MOSAIC评分和ASPECTS评分可以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前患者的神经血管病理影像进行定量评价,MOSAIC评分越高的患者,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经ASPECTS评分后的TTP改善程度越好,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获益程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