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仅需要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更需要满足他们对城市社区多样的公共活动场地和多彩的社区生活的向往。但我国目前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社区规划层面,仅包含聚居点选址、建筑风貌改造、道路修缮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内容,较少分析村民的公共活动需求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缺乏对当地传统村落文化和空间资源的保护,导致了农村新型社区公共空间功能和文化的缺失。成都市是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农村新型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方面却还存在选址不合理、尺度过大、布局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基于成都地区独特的地域和资源环境,在满足农村居民公共生活习惯和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营造极具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农村新型社区,是当前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必须要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成都市域范围内的农村新型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成都地区农村新型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概况和存在问题,探讨了适用于成都市地域特色的农村新型社区公共空间规划的思路与方法,为成都市甚至我国其他城市的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和数据收集,分析出农村新型社区公共空间主要包含通行道路、滨河地带、社区广场等空间要素,可分为中心辐射式、串联式和混合式等三种布局模式,其使用对象的公共行为具有规律性、多样性和滞后性等特征,并且不同活动方式和人群具有不同的空间需求;其次,在分析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概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大聚居模式、小聚居模式、组团聚居和散聚结合等四种社区布局模式,通过对农村新型社区示范点的实地调研,总结出农村新型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缺乏公众参与、功能布局简单、选址不当、传统文化缺失等问题;最后,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和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公共空间规划的原则,总结了一套基于现状空间资源梳理和使用者需求调查的公共空间网络构建的方法体系,并以成都市郫县广福村新型社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成果的普遍适用性和科学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