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巴黎外方传教士在贵州安龙教区的活动进行系统研究。文章认为,明末以来天主教在黔桂滇边布依族地区得以传播与发展,直至民国年间成为影响当地布依族社会生活的一种区域性主流宗教,与黔桂滇边地方社会发展、传教士“科学传教”方法、布依族文化特质紧密相关。三者互动作用,促使当地布依族传教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最终导致罗马教廷同意划出黔桂滇边这块约5万平方公里的布依族聚集区,专门为“拯救”当地布依族“灵魂”而特别成立天主教安龙教区。“拯救布依族灵魂”的安龙教区,是罗马教廷专门为中国某一族群而特设的唯一一个教区。 本论文分四部分共八章。绪论部分解释了选题缘起及其学术意义,并按区域分类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基本史料、相关概念和研究区域背景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为上篇内容,系统地考察了1652年至1952年三个世纪天主教在黔桂滇边布依族山区的活动历程,细致地梳理了天主教安龙教区的发端、筹建、成立及演变的沿革历史。上篇共四章,按照传教士传教方法和布依族教务发展特点,将贵州安龙天主教会的发展分为夷区开教(1652-1846)、巡教堂点(1844-1871)、驻教堂区(1872-1922)及安龙教区(1922-1952)四个时期,生动地展现了黔桂滇边布依族社会经历“夷区—堂点—堂区—教区”的变迁过程。 第三部分为下篇内容,按时间顺序,围绕着与当地布依族教务发展紧密相关的民间教门、回民起义、鸦片毒患和“科学传教”四个问题,深入探讨了贵州安龙教区布依族天主教徒群体产生的过程及其原因,以此体现出安龙天主教会与黔桂滇边布依族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中,第五章,通过对当地首位布依族天主教徒卢廷美改宗信仰的个案研究表明,清中前期贵州民间教门的兴起与黔桂滇边“夷人归化运动”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对两教信徒而言,两者的社会功能一样,具有同质性。第六章,在细致梳理咸同年间传教士调停黔西南回民起义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论证出传教士调停“回乱”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导致当地“布依族归化运动”的起始与停止。第七章,在系统梳理晚清地方官府与贵州教会圣俗双方的鸦片政策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偏重教务发展的黔西南“宽容派”传教士,在贵州官府弛禁鸦片时期,面对着鸦片成为当地布依族群众主要经济作物的客观现实,采取了允许种植、默许贩卖的反常态的鸦片措施,使得当地传教事业转危为安,以此换取当地布依族教务的复兴。第八章,系统整理了清末民国年间的安龙传教士,为拯救更多的布依族“灵魂”,贯彻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科学传教”的理念,从语言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植物学等学术领域,对当地布依族社会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综合研究。这种“传播福音”与“学术研究”并举的传教手段,一方面因其较强的针对性,引来更多的布依族皈依天主教,促成天主教安龙教区的最终划立;另一方面,客观上为“布依学研究”在内的西南民族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和素材。 结语部分,从巴黎外方传教士、布依族天主教徒、安龙天主教会三者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天主教传播历程、黔桂滇边地方社会发展与布依族文化特质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巴黎外方传教士与西南山地民族共存而成的“山地教会”的研究取向提出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