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红小豆国审品种冀红8937为材料,于2004~2005年夏至日之后在保定地区进行不同的播期处理,并在第6~8片复叶时喷施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和萘乙酸,研究红小豆生育时期、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构成等对不同日照长度和调节剂处理的反应。为生产上采用合理的播期和调节剂处理,调控红小豆生理变化,提高红小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对红小豆生育期的影响 短日照是诱导红小豆进入花期的必要因素。在生育前期日照时数越短,诱导效果越明显,花期就越提前。温度是影响红小豆籽粒灌浆的重要因素,播期推迟,籽粒灌浆速度慢,生殖生长期延长。研究发现,早播比晚播总生育期日数略微增加,但差别不明显。早播下营养生长期所占比重较大;晚播使生殖生长期提前并延长,达到总生育期比重的58%,比早播高出10个百分点。各播期生育时期的差别,对红小豆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移以及产量结构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多效唑处理使花期提前,萘乙酸处理延迟了花期的到来。 2.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红小豆植株的株高、茎粗、分枝数等和播期之间的关系密切。早播条件下上述指标比中、晚播具有明显优势,早播下株高、茎粗、分枝数分别是中播的1.3倍、1.15倍和1.3倍;分别是晚播的1.7倍、1.3倍和1.4倍。播期处理对主茎节数、叶面积影响也较大,但对比叶重影响不明显。多效唑处理使红小豆株高、叶面积降低,增加了茎粗、分枝数和比叶重,对主茎节数影响不明显,各处理下总体效果为r2>r1>ck>r3;萘乙酸增加了红小豆的株高、叶面积和分枝数,略微降低了主茎节数,对茎粗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总体效果为a2>a3>a1>ck。 3.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播期处理对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大。叶绿素含量在各播期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播期间叶绿素含量比较,晚播明显低于早播和中播。就可溶性蛋白含量而言,三个播期之间以晚播占优势,总体趋势为:晚播>中播>早播。播期推迟,叶片中MDA相对含量增加。早播、中播后期MDA含量增加较快。多效唑和萘乙酸处理均增加了红小豆功能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强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多效唑处理下早播功能叶光合速率和该播期下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存在着对应关系。两种调节剂比较,多效唑处理效果明显优于萘乙酸,大体趋势为r2>r1>a2>a1>ck>a3>r3,且在各播期中表现基本一致。多效唑和萘乙酸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后期叶片中MDA含量的升高。 4.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播期是影响干物质积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早播使红小豆营养体远大于晚播,并影响到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和转移。各播期对照植株干物质积累均呈现“S”型增长曲线,但各播期线性增长期出现日期不同,持续天数和最大增长速率差别也很大。到喷后37天,早播对照总干物质积累比晚播高出90%左右,中播比晚播高出40%左右。多效唑处理使红小豆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少,但促进了营养物质及时转移到花荚。萘乙酸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如多效唑明显,但在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