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职业性氟暴露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广西某大型铝厂160名男性氟暴露作业工人作为氟暴露组,根据不同的氟暴露水平,分别为高氟暴露组(80名)和低氟暴露组(80名)。根据不同的工龄,将高氟暴露组男性作业工人分为3个工龄组(<10a、10~15a、>15a)。另选该厂60名非氟暴露男性作业工人为对照组。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各组工人血清氟浓度,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GE)检测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含量,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在包括RNA/DNA标识波长在内的波段(900/1900cm-1)进行扫描,检测氟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蛋白质、核酸、糖蛋白和蛋白磷酸化等遗传物质化学结构的变化。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氟暴露致淋巴细胞DNA损伤及端粒酶活性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1.高氟暴露组空气氟平均浓度为0.35mg/m3(0.29~0.43mg/m3)、低氟暴露组空气中氟平均浓度为0.25mg/m3(0.17~0.43mg/m3)。对照组车间未检测出氟。2.与对照组相比,高氟暴露组和低氟暴露组工人血清氟浓度、淋巴细胞彗星发生率、彗尾DNA百分率、彗星尾长、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了88.9%、139.6%、230.8%、135.6%、128.4%和60.0%、72.5%、85.2%、88.3%、1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校正了年龄,吸烟水平后,氟作业低(<10a)、中(10~15a)和高(>15a)工龄组相比对照组的彗星细胞率、彗尾DNA百分率、彗星尾长、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了66.7%、70.6%、62.6%、49.9%,,150.7%、262.6%、139.2%、124.8%和190.6%、288.7%、169.3%、17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相比,校正了年龄,工龄,吸烟水平后,高氟暴露组氟作业中(10~15a)和高(>15a)工龄组相比,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含量增加,端粒酶活性呈低水平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高氟暴露组不同工龄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ATR光谱图在1650cm-1、1550cm-1、1380cm-1、1260cm-1、1225cm-1、1155cm-1、1080cm-1、1030cm-1、970cm-1、930cm-1红外线吸收峰对应的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工龄越高,相应的每个吸收峰峰值下降程度越大,呈剂量-效应关系。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氟中、高工龄组淋巴细胞化学成分的差异以第一主成分因子为主(反映细胞的氨基酸、核酸磷酸二酯(VsPO2)、糖蛋白水平的综合指标),而低工龄组的差异以第二主成分因子为主(反映细胞胞浆蛋白磷酸水平的化学成分改变)。5.将氟暴露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及端粒酶活性表达水平分别作为因变量,血清氟浓度,工种,工龄,年龄,吸烟量作为自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模型的每一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估计值的检验结果显示血清氟、工种,工龄、吸烟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由标准回归系数可见,影响淋巴细胞DNA损伤效应大小的因素依次是血清氟、工种、年龄、工龄、吸烟量;影响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水平的因素依次是血清氟浓度、工龄、年龄、吸烟量、工种。结论:1.氟暴露水平与血清氟呈剂量-效应关系,血清氟可以作为内暴露指标评价职业性氟暴露工人的个体接触水平。2.氟暴露致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链断裂,彗星发生率增加,细胞凋亡率升高,并激活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的活性;ATR光谱图显示在900/1900cm-1波段内的10个波峰吸光度降低,提示氟可导致淋巴细胞遗传功能相关化学物质的含量改变。3.DNA损伤程度会随着氟暴露年限的升高而上升,氟所造成的工人的DNA损伤是有累积效应的,彗星尾长、彗尾DNA百分率可以作为评价职业性氟暴露累积暴露剂量的生物标志物。4.氟致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其DNA损伤效应大小的因素依次是血清氟、工种、年龄、工龄、吸烟量。5.氟致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水平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其端粒酶活性表达水平的因素依次是血清氟浓度、工龄、年龄、吸烟量、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