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以降,文字狱的泛滥与碑的大量出土,使得一些文人学者置身于碑帖的考证与研究中,这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本文对清代金石题跋中二王书法取法与风格的观念接受进行研究。在第一章中主要论述清人取法二王的途径与对二王技法观念的具体接受。笔者通过清代不同时期书法发展的面貌总结出四种取法途径,分别为:由赵董溯晋、由唐宋溯晋、由秦汉溯晋与由北碑溯晋。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清人对二王书法的用笔、结字与章法的观念理解,着重对清人眼中的二王书法用笔的“蕴藉”与结构“势如斜而反直”的演变进行了论述。第二章则主要对二王的书风接受进行分论。在对王羲之书风的接受中,王羲之正书作品《乐毅论》与《黄庭经》在清代不同时期被不同书家分别誉为“正书第一”,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序》与《圣教序》在清代的地位也有不同,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在清代被誉为草书之宗。在讨论王献之书风的接受中,由于作品传世的局限性,仅对其《洛神赋》在清代的接受作了简要梳理。 本文通过对清代金石题跋中二王书法作品的评价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与整理,期望能把握二王书法在清代的接受情况,并对了解清代书法史中二王书风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