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带来的就业、出行、环境、生态等民生问题凸显,居民生活品质受到更多关注。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关注人的主观感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南京市具备良好的生态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宜居城市建设符合城市发展需要和居民诉求。本文从地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出发,面向南京市宜居城市建设,对南京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生活满意度相关理论研究及其评价方法,还能通过探究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面向居民各层次的需求,为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因而,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相关理论基础,对生活满意度和宜居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介绍了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随后,构建了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并面向居民设计调查问卷。文章以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南京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基础条件,通过问卷调查,对南京市居民生活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和百度地图数据,对南京市居民生活满意度进行现状评价,并使用GIS和GeoDA软件分析居民生活满意度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SPSS软件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进而探讨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关系。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和居民不同层次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策略。 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南京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一般。7大一级指标生活满意度排序依次为: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公共服务>休闲娱乐>总体评价>主观感受>工作情况>居住环境。分指标中,房价、工作、环境污染、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是亟待改善的方面;(2)各行政区总体评价差异不大,但各指标要素评价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看,街道层面的居民生活满意度空间分异性明显高于行政区层面,且生活满意度空间分异现象显著,出现“冷点”和“热点”区域;(3)居民生活满意度评价空间分布规律为“主城区<副城区<郊区”,各一级指标满意度空间分布与总体评价空间分布规律相似;(4)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并不一定对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南京市生活服务设施分布格局与生活满意度空间分布明显不同,为“中高周低”的分布格局;(5)社会环境、物质环境、经济因素和个体特征等因素对生活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作用依次减弱;(6)不同户籍、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婚姻状态和家庭结构的居民与不同领域生活满意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关系。但总的来说,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生活满意度各指标的解释力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