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儿童非伤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非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患儿的菌血症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疾病的了解程度,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培养结果为非伤寒沙门氏菌阳性的无基础疾病社区感染483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分析251例儿童非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患儿的菌血症危险因素。结果:1.儿童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临床特征:无基础疾病社区感染的非伤寒沙门氏菌患儿共483例,男性297例(61.5%),女性186例(38.5%),男女比例1.6:1。患儿年龄范围在19天到13岁之间,年龄中位数12月龄,≤6月龄57例(11.8%),6至12月龄182例(37.7%),12至24月龄155例(32.1%),24至60月龄66例(13.6%),>60月龄23例(4.8%)。患病高峰在夏季和秋季。410例(84.9%)患儿有发热,469例(97.1%)患儿有腹泻,多为水样伴粘液,29例(6.1%)为典型的粘液脓血便,其它伴随症状有呕吐135例(28.0%)、惊厥31例(6.4%)、里急后重24例(5.0%)、腹痛11例(2.3%)、腹胀5例(1%)。38.7%的患儿白细胞升高(>12*10^9/L)。27.1%患儿贫血。1.7%的患儿PLT<100*10^9/L,29.4%的患儿PLT>400*10^9/L。55.8%的患儿C-反应蛋白升高(>8mg/dl),83.8%的患儿降钙素原>0.05ng/ml。大便常规检测有75.0%白细胞阳性,50.5%红细胞阳性,46.7%还原糖阳性。感染NTS血清组以B组为主,共373例(77.7%),其次血清组D有54例(11.3%),血清组C有39例(8.1%)和血清组E有13例(2.7%)。共发现13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231例(80.2%),肠炎沙门氏菌25例(8.7%)、德尔卑沙门氏菌7例(2.4%)、斯坦利沙门氏菌7例(2.4%)、都柏林沙门氏菌6(2%)例、伦敦沙门氏菌3例(1%)、阿拉贡沙门氏菌2例(0.6%)、纽波特沙门氏菌2例(0.6%)、病牛沙门氏菌1例(0.3%)、圣保罗沙门氏菌1例(0.3%)、韦太夫登沙门氏菌1例(0.3%)、鸭沙门氏菌1例(0.3%)、婴儿沙门氏菌1例(0.3%)、1例多价血清型。腹部平片检查42例,17例肠道动力改变、13例肠道充气、9例肠道扩张、5例不完全肠梗阻、4例气液平、1例肠套叠、1例腹腔积液,5例结果正常。腹部彩超199例,97例肠内容物增多,15例腹腔积液,10例肠腔胀气,6例肠壁增厚,2例肠套叠,其余69例无异常。患儿住院时间1-84天,中位数8天。456例(94.4%)使用抗生素,种类共27种,疗程大多在7-14天,经治疗446例(97.8%)好转出院,9例(2%)因相同疾病2次或2次以上住院,1例(0.2%)死亡。27例(5.6%)未使用抗生素,均好转出院。2.儿童非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患菌血症危险因素分析:251例非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患儿行血培养,其中34例血培养阳性,归为组I(菌血症组),其余217血培养阴性例,归为组Ⅱ(非菌血症组)。组I与组Ⅱ相比,年龄≤3月龄患儿比例(11.8%vs.2.8%p=0.043 0R=4.68995%CI=1.250-17.582)、年龄≤6月龄患儿比例(17.6%vs.6.0%p=0.041 0R=3.363 95%CI=1.183-9.560)、腹泻频次(10次/天vs.7次/天p=0.042)、发热持续时间(7天vs.4天P=0.005)、血清组D比例(40.6%vs.10.2%P<0.001 OR=6.033 95%CI=2.626-13.86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I与组Ⅱ在性别、季节、腹泻持续时间、发热程度、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比例、基础疾病比例、白细胞、贫血、血小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差异统无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P=0.002 OR=1.122 95%CI=1.045-1.206)、血清组D(P=0.000 OR=8.549 95%CI=3.487-20.958)为NTS肠炎患儿合并菌血症危险因素。结论:NTS主要感染6-24月龄儿童,在6-12月龄感染比例最高。临床表现以急性肠炎为主,粪便、血液检查呈典型细菌感染表现,影像学无特征性改变。重庆地区以血清组B为主要血清组,其中又以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为主要血清型。发热时间、血清组D为NTS肠炎患儿合并或发展为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对于患病年龄≤6月、腹泻频次较多的患儿也需警惕病情进展,对于具有这些特征的患儿因采取更积极的检查和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