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尖孢镰刀菌属病菌侵染引起的番茄颈腐根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严重威胁番茄等蔬菜生产。近年来随保护地种植面积的增加,其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多采用过量常规杀菌剂区域漫灌等落后的施药方式防治此类病害,效率低下且浪费严重。笔者实验室此前筛选发现吡唑醚菌酯对番茄颈腐根腐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高浓度灌根处理会产生轻微药害,且持效期短。本研究室内筛选了吡唑醚菌酯单株灌根处理对番茄的安全剂量,结合盆栽试验明确了吡唑醚菌酯不同剂型、不同施药方式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测定了不同剂型吡唑醚菌酯在土壤中的吸附、淋溶特性以及滴灌条件下药剂在土壤中的分布动态,明确最终确定了滴灌施用吡唑醚菌酯的技术参数,并在田间验证了滴灌技术施用吡唑醚菌酯防治颈腐根腐病的效果。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灌根处理下,三种剂型吡唑醚菌酯以30 mg/株和60 mg/株剂量用100 m L稀释液灌根对番茄植株安全。施药后7 d,三种剂型吡唑醚菌酯对番茄株高、茎粗的生长均无显著影响。施药后15 d,吡唑醚菌酯CS 60 mg/株处理番茄植株的株高增长量最高,为9.03cm,显著高于吡唑醚菌酯EC处理。同剂量施药下,三种剂型对番茄株高增加的影响为CS>SC>EC,同剂型不同剂量对番茄植株增长的效果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对番茄植株茎粗的增长差异均不显著。2、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剂型吡唑醚菌酯不同施药方式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吡唑醚菌酯三种剂型在施药后7 d的防病效果差异不显著。药后45 d,吡唑醚菌酯CS处理防效同剂量防效相对较高,吡唑醚菌酯EC 30 mg/株的防效最低,为43.38%。一次施药条件下,施药后45 d,吡唑醚菌酯CS的防效最高,为69.78%,显著高于吡唑醚菌酯EC、SC处理防效。二次施药条件下,吡唑醚菌酯CS处理的防效均最高,分别为86.54%、82.05%和74.91%,但各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不同施药方式施药后45 d,单株灌根处理下吡唑醚菌酯60 mg/株的防效最高,为73.72%;混土处理和滴灌处理次之,防效均为71.15%。3、土壤的吸附、淋溶特性以及不同滴灌条件下吡唑醚菌酯在土壤中的分布扩散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对不同剂型吡唑醚菌酯吸附能力SC>EC>CS,淋溶性CS>EC>SC,移动性SC>EC>CS。4、在田间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剂型吡唑醚菌酯在不同施药方式、不同滴水量下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在不同剂型及施药次数下,吡唑醚菌酯的防病效果存在差异,吡唑醚菌酯CS在番茄灌根施药90 d后,效果高于相同剂量的EC和SC处理。在一次施药和二次施药条件下,吡唑醚菌酯CS 60 mg/株的防治效果均最高,分别为85.18%和88.63%。二次施药处理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同剂量一次施药处理。不同施药方式下,施药90 d后,单株灌根施药法的防治效果同剂量最高,分别为78.25%和87.21%,其次为单株滴灌施药法,防治效果分别为73.89%和84.53%,区域漫灌施药法最低,分别为66.62%和73.89%;施药150 d后,滴灌处理法的防治效果同剂量最高,但与单株灌根处理法差异不显著,区域漫灌法防治效果最低。5、滴水量与剂型均影响施药后药剂在土壤中的分布。田间条件下,滴水量是影响药剂在土壤中迁移、扩散的主要因素,药剂的淋溶与迁移能力会随水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药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虽会随水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在番茄花果期前,三种剂型吡唑醚菌酯对颈腐根腐病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但随时间的延长,其防效均呈下降趋势,但微囊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