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不同镇静药对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患者的镇静作用目的:探讨不同镇静药对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经鼻气管导管患者的镇静作用及其可能的不良反应方法:将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经鼻气管导管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为三组:咪达唑仑组(A组,20例)、丙泊酚组(B组,20例)、右美托咪定组(C组,20例)。患者入ICU后各组患者均采用氢吗啡酮4-8μg/kg.h-1持续泵注镇痛,A组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3~0.3mg/kg静脉推注,维持剂量0.04~0.2mg/(kg.h)持续泵注;B组(20例):丙泊酚负荷剂量0.5~3mg/kg静脉推注,维持剂量0.5~4mg/(kg.h)持续泵注;C组(20例):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6~1 μg/(kg.h)静脉泵入10min,维持剂量0.2~0.7μg/(kg.h)持续泵注。分别记录入ICU镇静前(T0)和镇静开始后30min(T1)、1h(T2)、2h(T3)、6h(T4)、12h(T5)和拔管后 1Omin(T6)各时间点 Ramsay 镇静评分和BPS镇痛评分,以及手指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呼吸频率(RR);记录三组患者药物停用后病人拔管的时间;记录各组患者躁动发生率;记录各组患者心动过缓发生率、低血压发生率;拔管前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H、SpO2、PaCO2。结果: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均能使病人Ramsay评分达到2-4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效果相似。在T3、T4、T5时,右美托咪啶组BPS评分均低于咪达唑仑组和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间点BPS评分比较,三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停药后拔管时间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组均较咪达唑仑组短(p<0.05)。三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右美托咪啶组高于与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组患者并发躁动的人数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丙泊酚均能满足ICU患者的镇静需要并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停药后右美托咪定组比咪达唑仑组和丙泊酚组拔管时间短;右美托咪啶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另外与咪达唑仑相比,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可减少ICU患者的躁动发生率。第二部分不同镇静药对留置气管导管患者应激反应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镇静药对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经鼻气管插管患者的应激反应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口腔颌面外科修复术后留置经鼻气管导管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为三组: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组(A组,20例)、丙泊酚联合氢吗啡酮组(B组,20例)、右美托咪定联合氢吗啡酮组(C组,20例)。患者入ICU后各组患者均采用氢吗啡酮4-8μg/kg.h-1持续泵注镇痛,A组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3~0.3mg/kg静脉推注,维持剂量0.04~0.2mg/(kg.h)持续泵注;B组(20例):丙泊酚负荷剂量0.5~3mg/kg静脉推注,维持剂量0.5~4mg/(kg.h)持续泵注;C组(20例):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6~1 μg/(kg.h)静脉泵入10min,维持剂量0.2~0.7μg/(kg.h)持续泵注。记录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入液体总量;记录入ICU镇静前(T0)和镇静开始后30min(T1)、1h(T2)、2h(T3)、6h(T4)、12h(T5)和拔管后 1Omin(T6)各时间点 Ramsay 镇静评分;检测手术开始前(t0)、手术结束后(t1)和ICU镇静停止拔管后(t2)各时间点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肿瘤坏死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在相同镇静深度下,右美托咪定对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经鼻气管导管患者C反应蛋白、皮质醇、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分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强于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在相同镇静深度下,右美托咪定对这种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右美托咪定这种抑制作用强于咪达唑仑和丙泊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