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2.5亿,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3.1%,经过20多年来的反贫困实践,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99年底,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了3412万,贫困发生率下降为3.7%,2003年贫困人口2900万,贫困发生率为2.23%,贫困线调整以后,2013年中国贫困人口为824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5%。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17.8%、21.3%、8.5%,三省平均的贫困发生率为17.8%,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乌蒙山区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属于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且城镇化水平低,到2014年,乌蒙山片区的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31.15%,年均增长达1.57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周边省份和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实现了城镇化的较快发展,但片区的城镇化水平依然滞后,与周边贵州、云南、四川以及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分别相差8、10.37、15.07和23.73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全国1999年的平均水平,城镇化进程分别滞后于贵州、云南、四川和全国水平4年、8年、10年和15年。造成该地区城镇化率低的原因不仅在于该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偏远山区,可耕地较少,而且还包括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低且来源单一,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农民主要收入来源。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但由于平均受教育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决定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并不高。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的限制,转移性支付及财产性收入也较低。 本文采用规范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的两种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因素与农民收入及其结构的内在联系,分析农民收入增长慢,收入结构僵化在理论上可能导致农民落入“贫困陷阱”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