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GTS(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地面与高空定时观测、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52年雨凇日值记录等资料,从短期及中长期预报两个角度,对中国冻雨的特征和年代际变化进行探究,结论如下: 特定的地面温度、地面温度露点差及高空温度分布是冻雨发生的基本特征与必要条件。冻雨发生时地面温度为-7.3~0.9℃,地面温度露点差为0~3.9℃,对流层中下层温度波动较大。据此本文定义了中国冻雨潜在发生指数,用以表征冻雨的潜在发生可能。检验发现各站模拟准确率在90%以上,且能很好地表征冻雨过程。与降水结合,模拟准确率显著提高。该指数与模式再分析及预报产品结合,可以高精度、多角度地分析冻雨过程,更可提前10天对冻雨灾害进行预报。 对中国年总冻雨次数进行研究,发现冻雨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1962-1979年间冻雨变化的振幅较大,1980年以后冻雨变化振幅减小,1997年左右存在年代际转型。不同年代间各台站冻雨变化较为不同。分析冻雨灾害发生时的环流背景,发现欧亚大陆上空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呈“正-负-正”的空间分布,乌拉尔山一带为正异常,贝加尔湖以南至我国北部为负异常,东南沿海为正异常;1997年以后环流的空间分布与之前相比发生较大转变,呈南北反位相分布。分析冻雨多年与少年的冬季环流背景,也可看到类似配置。 通过研究冻雨与海温、海冰的关系,发现1962-1979年间主要与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呈正相关;1980-1996年间主要与北大西洋海温呈正相关,与堪察加半岛附近海温呈负相关;1997-2013年间则与太平洋扇区海冰及堪察加半岛附近海温呈显著负相关。结合大气环流对其影响机制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ECHAM5模式对太平洋扇区海冰变化对冻雨的影响进行初步验证,发现太平洋扇区海冰减少,则可能导致中国东南部长江流域地区冻雨灾害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