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学与儒学向来被看作是消极出世与积极入世的对立,但自汉代以来却始终并存于中国封建社会,两者相互吸收、融合,构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德育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与儒学德育思想中虽存在一定的糟粕,但也蕴含着适用于当代中国的丰富德育思想。本文通过梳理、归纳佛学与儒学在传统中国的发展历程,发现佛学与儒学作为“出世”与“入世”的对立,长期共存于中国封建社会,因而本文深刻探讨了二者的共存之道与对立之源,首先,其共存之道主要表现在“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处世风格,以及始终保持“扬弃异化、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其次,两者的对立之源则是对于“人之本”与“王者之敬”的基本认识。在明确儒学与佛学的共存之道与对立之源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两者德育体系之异同。首先,从终极目标的角度而言,佛学追求以“因缘论”为逻辑起点的“涅槃成佛”,而儒学则向往以“天人合一”为逻辑起点的“内圣外王”,二者虽坚持以“爱”为本的精神追求,但佛学的“爱”是“慈悲”中的大爱,儒学的“爱”是“尊卑”下的小爱。其次,在终极目标的指引下,佛学与儒学德育内容亦有异同,本文从“众生平等”与“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孝为报恩”与“孝悌之义”的孝道观,“无我”与“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从德育方法的角度而言,佛学与儒学德育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在德育方法上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一是都强调通过内在欲望的控制、个人心智的修行以及智慧的学习,实现道德自觉;二是都强调德化的重要性,佛学强调以“普度众生”为己任“讲经传道”,从而达到“自觉觉他”的目的,儒学则是强调以“兼济天下”的情怀“推广普及”,从而实现“立己立人”的效果,因而佛学与儒学在德育方法既有共性亦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