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癌是目前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当前肺癌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1]。据统计,2005年中国有429,000人死于肺癌,而在下个世纪这个数字将翻一番。目前肺癌按照生物学特性及临床表现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又分为鳞癌、腺癌和大细胞肺癌等主要组织病理学类型。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主要方法有手术、化疗和放疗。而个体化治疗是近年来倡导的新理念。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找出肺癌治疗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有的放矢,对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生存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表明,LRP、RRM-1、EGFR、ERCC-1是和肺癌化疗药物选择关系密切的分子标志物,通过对这些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及评价,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有效药物进行化疗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5]。但目前对肺癌术后进行辅助化疗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肿瘤组织恶性程度高、肿瘤组织本身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差等等固然是合理解释,但辅助化疗药物的选择方式也许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外科根治切除原发肿瘤后,只以切除的肿瘤组织为检测对象进行免疫组化研究找出肺癌组织相关分子标志物,再依据检测结果选择化疗药物,给患者进行术后辅助化疗。但外科手术后,原发病灶已从体内摘除,体内存留的可能是转移到淋巴结的肿瘤组织,这部分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征有可能与原发病灶存在差异,而术后辅助化疗的主要治疗目标却是这些可能残存在淋巴结的肿瘤组织,如果不对它们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而只对原发病灶进行检测,必然导致辅助化疗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满意。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学者观察到一些分子标志物与肺癌转移相关[6],但几乎还没有人对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的分子生物学差异进行系统观察对比研究。实际上,找出这些差异并对术后辅助化疗进行指导,对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有可能改变术后辅助化疗的模式并极大的提高辅助化疗的效果。【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以及转移淋巴结表达的与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特征及药物基因组学相关的分子标记物,找出其差别,分析差异与病理类型关系,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辅助化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选取我院胸外科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住院治疗并经过病理证实的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仅限于同侧肺叶支气管旁N1及同侧纵隔内N2并且手术可完全彻底清除者)的NSCLC患者12例,行肺癌根治术,切除原发病灶同时清扫转移淋巴结。(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测定肺癌原发病灶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的LRP、RRM-1、EGFR、ERCC-1表达情况。(3)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病灶组织与转移淋巴结组织的LRP、RRM-1、EGFR、EERCC-1差别。【结果】12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45-75岁,年龄均数55.42,标准差为8.50。其中腺癌3例,鳞癌7例,大细胞癌2例;低分化癌1例,中低分化癌4例,中分化癌3例,高中分化癌2例。既往有吸烟史的8例,无吸烟史的4例。LRP在肺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有差异的3例,RRM-1在肺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有差异的7例,EGFR在肺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有差异的5例,ERCC-1在肺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有差异的3例。在上述4种基因中,大细胞肺癌平均差异率为62.5%;鳞癌为25.0%;腺癌为50.0%。【结论】部分肺癌相关分子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RRM-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相关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差异有所不同。其中鳞癌表达差异最小,腺癌其次,大细胞癌最大。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建议在肺癌化疗的敏感药物进行选择时,应该对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分别进行筛选,找出共同的敏感药物。而对于术后辅助化疗,药物的选择应该以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