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作用形式,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领域。作为云南省保护坝区优质耕地及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决策,“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对大理市土地开发利用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2009年大理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和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坡度数据及历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土地利用规划等资料,综合运用GIS技术、实地调查、定量模型分析以及定性综合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通过大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分析以及建设用地扩展与耕地占用状况分析等方面对云南省“城镇上山”战略背景下的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归纳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并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大理市进一步科学实施“城镇上山”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类似地区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大理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大理市土地利用结构特点主要为:(1)全市土地利用以农地为主,其次为建设用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2)耕地总量相对不大,但土地垦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水田较多,是大理市耕地的主要特征。(3)受自然条件限制,后备土地资源不足。(2)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分析结果表明:(1)各类建设用地持续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其他土地是研究期内的显著特征。(2)各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变化幅度较大的是城镇用地、水田、旱地、林地、交通水利用地及水浇地,其它土地变化相对较小。(3)农用地转移为建设用地面积达2692.50 hm~2,约占建设用地转入总量的88.23%,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面积达1605.71hm~2,占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59.64%。(4)其他土地转为建设用地面积达381.44hm~2,主要是转为城镇用地及交通水利用地,分别转移了267.66hm~2和73.45hm~2,共计341.11 hm~2,约占其他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89.43%。(5)农用地变化中,除农用地转移为其它土地,其内部也发生了旱地向水浇地以及水田、旱地和林地向其他农用地的转化。(3)大理市各地类坡度变化分析表明,各类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上山”。各类建设用地在不同坡度级的面积数量处于绝对增长状态,0°~6°、6°以上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1417.83hm~2和1656.11hm~2,0°~6°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从73.17%减少到67.55%,净减少5.62%,6°以上面积比例则相应的有所增加。城镇、工矿用地“上山”与耕地占用状况分析表明,城镇用地主要占用25°以下农用地和0°~15°其他土地,对耕地占用主要集中于25°以下水田和旱地,共计914.71hm~2。工矿用地扩张主要占用6°以上农用地及其他土地,对耕地占用主要集中于6°~25°旱地,共计11.92hm~2。(4)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表明,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增长因素以及交通运输因素共同驱动。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分析表明,“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缓解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促进旱地向水浇地转变以及促使大理市“两保护、两开发”基本落实,这些是主要的正面效应。但也存在新增建设用地占用6°以下耕地较多、开发利用25°以上陡坡地以及“城镇上山”破坏生态,占用大量林地和自然保留地等负面效应。(5)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大理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坝区耕地保护压力大。(2)建设用地规模快速扩张,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3)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6)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大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1)合理划定大理市的“三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大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严控坝区优质耕地流失,提升耕地质量。(3)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4)加强以点苍山和洱海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