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一直是能源消费大国,但我国能源消费模式却是“高耗能低产出”的,并且日益严重的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在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继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务之急。基于国家对能源问题的高度重视,研究我国能源消费水平对我国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能源消费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能源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反应程度分析,并分别对未来五年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进行预测。研究的内容总结如下:第一,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总体空间差异及地区分解。首先对我国能源消费概况进行了总体的介绍和描述,总体来看,我国东、中、西部能源消费水平不均衡,大致呈现出东部地区远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规律。第二,对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总体差异测度。运用Kruskal-Wallis检验,得出我国东、中、西部的能源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从东至西显著递减的;然后通过计算Gini系数和Theil指数,均反映出1996-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第三,对能源消费水平总体差异进行地区分解。利用离差平方和分解模型,具体分析东、中、西部内部差异及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一、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差异由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两部分组成,而地区间差异逐年减小,说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的能源消费水平日渐均衡;二、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差异主要由地区内部差异引起的,而地区内部差异中东部内部差异逐年减小,说明东部地区内部能源消费水平趋于均衡;三、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显示逐渐拉大,在2010年开始降低,差距在缩小;四、西部地区内部贡献率逐年上升,内部差异还在持续增大。第四,运用SDA因素分解模型,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对我国人均能源消费空间差异进行因素分解,随后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均能源消费量的空间差异进行SDA因素分解。得出以下结论:对各项因素的贡献份额来看,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工业化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29.18%、11.75%和59.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够解释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的一半以上,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的贡献份额次之,而工业化率贡献份额最小;从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EI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空间差异的贡献份额来看,EI对东部和西部空间差异贡献较大;工业化率IG对东、中、西部内部空间差异贡献份额差异较大,其中东部的IG贡献份额自1997年开始就为负值,对中部的影响逐年降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P对东部地区内部空间差异贡献份额较大,呈不断上升趋势,对西部地区差异的贡献次之,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中部地区的贡献份额最小,但有增加趋势。第五,能源消费动态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和预测。文章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对影响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因素变量进行筛选,确定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这四个因素为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运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分别进行反应程度分析,并在BVAR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基于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GA-SVM)对未来五年的各地区及全国能源消费进行综合预测。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