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前,临床缺乏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有效手段。脐血是目前最理想、方便的干细胞移植的供体来源之一。本文在免疫活性细胞移植诱导SCID鼠结肠炎模型上,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S)后观察病变肠道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作用机制。同时对收集到的近十余年接受手术治疗IBD患者肠道标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经组化染色发现,IBD患者病变肠道粘膜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的同时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相对降低。SCID鼠在移植BALB/C鼠CD4+CD25-T细胞后3-5w表现出明显消耗性症状,肠道病理改变类似人类疾病的变化。移植CM-DiI荧光标记后的hCBMNS对模型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的观察发现移植组一般状况改善,移植5w后肠道病理检测显示组织学评分降低,荧光示踪发现移植细胞分布于肠粘膜淋巴组织内和腺上皮细胞间,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结肠道粘膜的修复过程。进一步的体外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能有效抑制小鼠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提示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IBD患者肠粘膜内的确存在Treg相对不足的现象。实验数据表明移植CBMNS可能改善IBD肠道病变,MSC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SCID鼠色素内镜(染色内镜,chromoendoscopy)检查,需要借助活体染色剂提高对粘膜早期病变的检出率,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由于其开展较晚,对于其医源性损伤(iatrogenic)的研究十分少见。虽然一般认为在临床染色所用浓度的活体染色剂对机体的影响不大,但弄清其对机体细胞究竟存在损伤与否是临床上亟待回答、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采用临床常用的内镜活体染料美蓝(MB,Methylene blue)和靛胭脂(IC,indigo carmine)对待测的细胞染色,探讨经冷光源照射后的细胞DNA损伤情况,并尝试明确其损伤的发生机制和作用规律。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comet assay)检测经冷光源照射后的待测染色细胞,用CASP软件分析DNA损伤情况。结果显示经光照后胃癌细胞系SGC7901 MB组细胞DNA损伤程度明显高于不照射组、IC照射或不照射组和对照的未经染色单纯照射组,在原代培养的干细胞和原代细胞上也得到类似结果。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损伤严重程度与光照时间相关,光照停止后相应损伤得到一定程度修复。运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经流式细胞仪(FACS)观察发现这一过程伴随有细胞凋亡现象。选用荧光探针DCFH-DA进行细胞内活性氧(ROS,Reactive Oxygenspecies)检测,发现染色组经照射后细胞内ROS显著升高。对管家基因进行PCR未发现DNA损伤位点分布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MB确实造成被染色细胞的DNA损伤,并可以诱发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光化学反应激发产生的过量ROS有关。由于在癌前病变组织中DNA损伤与基因突变和恶变关系十分紧密,因此应尽量减少对特定人群的MB染色检查以防止造成进一步的医源性DNA损伤。该项研究结果提示,某些活体染料确实存在造成被染色细胞损伤的可能性。对临床使用的其它活体染色剂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评估其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