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以其投资分散、不耗能源、运行费用低以及节约用地等优点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生活污水分散处理的主要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然而应用中一些技术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出水水质尚难达标。通过加强这项技术的优化研究和增加后处理设施,将有利于提升其处理能力和推广应用。本学位论文进行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从全国收集到的几十个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设计案例中选择五个代表性的设计图进行技术分析;(2)实验研究了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模拟自然沟渠两种后处理方法对厌氧出水进一步处理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所选取的五个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设计图基本反映了我国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现有技术的共性特点,但是各自在设计参数上存在差异。现有部分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设计中随意性较大,一些重要工艺参数选择不严谨,这些都是影响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原因。(2)实验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作为生活污水厌氧出水的后处理技术,在改善出水水质上有较好的效果。在水力滞留时间大于12h条件下,出水COD浓度、氨氮浓度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TP浓度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但是出水中TN达标有问题。实验还观察到,间歇曝气对于TN和TP的去除比连续曝气效果要好。(3)模拟自然沟渠实验研究了水力滞留时间和温度两种技术参数对这种装置处理厌氧出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力滞留时间为24h时,装置出水COD浓度为90 mg·L-1,氨氮浓度为23.5 mg·L-1,均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温度较高时,装置对于COD、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该装置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不明显。(4)对比两种实验装置对生活污水厌氧出水的综合处理效果,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较好,该项技术比较适合作为处理规模较大的后处理技术;而模拟自然沟渠比较适合于与小规模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衔接,成为补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