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疾病,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个主要类型。虽然CD的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免疫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肠道黏膜屏障损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肠粘膜屏障受损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黏膜组织长期暴露于大量抗原中,肠道抗原吸收增加,引起肠道免疫反应和炎症损伤,导致CD的发生,肠黏膜屏障受损参与CD的病理生理过程。DLG1和DLG5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属于膜相关鸟苷酸激酶(MAGUKs)家族,主要功能包括调节细胞生长、维持细胞形态和极性等。DLG1和DLG5通过参与上皮细胞间连接形成而维持肠粘膜屏障的完整性,因此,本研究拟探讨DLG1和DLG5在CD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索C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的:研究小肠型CD肠黏膜中DLG1和DLG5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关联分析,探讨DLG1、DLG5在克罗恩病中发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探索C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CD的治疗寻找一种新的途径。方法:1.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CD并行小肠部分切除手术45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活动期37例,缓解期8例,所有病例诊断符合《2012年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标准。另收集同期15例小肠肿瘤/右半结肠肿瘤手术标本中正常小肠组织作为对照,调取小肠型CD患者手术标本及对照组手术标本中正常小肠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研究DLG1和DLG5在CD患者和对照组小肠黏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临床观察分析。2.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已诊断CD并行肠镜检查的患者15例,其中活动期9例,缓解期6例,所有病例诊断符合《2012年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标准;另收集同期于我院行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5例作为对照,在电子肠镜下钳取两组患者末段回肠标本2~4块。采用qPCR方法,检测DLG1和DLG5 mRNA在CD患者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情况。3.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D组与对照组小肠黏膜上皮相比,CD肠黏膜显著的形态学表现为肠黏膜萎缩、杯状细胞减少和假幽门腺化生。对照组小肠黏膜腺上皮细胞中,DLG1在细胞膜和细胞质表达,主要表达在细胞质。CD患者小肠黏膜上皮细胞DLG1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细胞膜中几乎不表达,两组患者DLG1表达部位有明显差别(P=0.00<0.01),表达量无明显差别(P=1.00>0.05)。2.对照组和CD患者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DLG5均表达在细胞质中,CD患者组DLG5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0.01)。3.DLG1的表达部位和DLG5的表达量与CD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疾病行为、肛周病变、活动情况和疾病程度无明显关联(P均>0.05)。4.qPCR实验结果显示DLG1 mRNA在CD患者组ΔCT值是8.09±1.01,对照组6.87±1.71,根据ΔCT值与基因拷贝数呈反比,因此DLG1 mRNA在CD患者小肠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小肠组织。应用SPSS 19.0进一步统计分析,t值=4.68(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5.qPCR实验显示DLG5mRNA在CD患者组ΔCT值是5.80±1.60,对照组4.87±1.57,根据ΔCT值与基因拷贝数呈反比,因此DLG5 mRNA在CD患者小肠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小肠组织。应用SPSS 19.0进一步统计分析,t值=2.26(P=0.04<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CD患者小肠黏膜中DLG1和DGL5表达量明显降低,DLG1在CD患者小肠黏膜的表达部位异常。2.DLG1和DLG5参与细胞间连接的形成、维持细胞形态和极性,表达异常引起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DLG1和DLG5可能参与CD的发病过程,是CD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