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的建筑形态设计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多元化发展之后,呈现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墨尔本的联邦广场和北京建外的SOHO分别代表了建筑形态价值取向的两个极端:对新奇形式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建筑形态设计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多元化发展之后,呈现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墨尔本的联邦广场和北京建外的SOHO分别代表了建筑形态价值取向的两个极端:对新奇形式的追求和对制造乏味形式的新教条的推崇.而城市规划中,宽马路大广场的涌现以及规划者对过于秩序化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追求,往往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时刻困扰着城市良性健康的发展.至于建造的理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直到目前颇具影响力的《The Generic City》,相互对立的观点比比皆是.难道建造果真已不再需要任何评判标准了吗?如果不是,那又如何找到这个标准?迷茫中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自然界.通过抽象而思辩的理论层面和详实而具体的技术层面这两方面来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借鉴到建造之中.在理论层面指出:随着最新的基础科学理论(如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和非线形科学等)的不断涌现,建造也将发生截然不同的新发展.运用方法论的新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理论的不足之处,甚至可以找到某些设计手法的方法论的根源.运用最新的混沌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加确信建筑和城市都是都具有混沌系统特性的,各部分相互紧密关联的统一体.在技术层面主要通过一些物理的数学的和形态学的方法分别在形态、结构和材料三方面论证了隐藏在自然之中规律,以及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建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通过滑行城市的设计探索,以及对卡拉特拉瓦的理性主义的建筑作品的分析最终形象而具体地印证了"师法自然 理性建造"的中心议题.
其他文献
本文将大学校园在与城市互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归纳总结,从校园发展模式与城市的互动、校园功能与城市的互动及校园空间与城市的互动三个重要层面上进行分析。从
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以数字时代、生态时代人类面临的严峻资源和环境危机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线,以建筑技术理念的生成发展为切入点,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剖析了20世纪的哲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空间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其适宜的设计方法。 引言部分着重强调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与建筑群之不同,并列出论文的框架。 第一章高
城市住宅造型日趋多样,是当前的一种趋势,本文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对现存的住宅形式作出解读与诠释.论文从住宅造型的历史演变为着手点,以时间为轴线,从形态的
本文提出一种认识与把握建筑更新创作的思路,即通过城市记忆的唤起与老建筑的复苏两方面对历史性建筑的物质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的深入研究,以拨开建筑商业化、庸俗化的干扰,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空间环境品质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提升,主要是因为在城市规划控制中没有能够将城市设计很好的融入其中,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内容关注不够或者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机动车高速增长、城市交通需求剧增,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和城市有序拓展的主要手段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和关注。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文化风俗各异,千百年来所传承的都是最能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和建造形
城市土地混合使用现象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它适应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珠江三角洲内的西、北江下游河网区由西江、北江三角洲内纵横交错的水系所限定。密集的河汊呈网状相互沟通。几千年的人为改造构成独特的地貌,以堤围水闸、桑基鱼塘和外河内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