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以1902—1922年直隶师范教育为对象的专题研究。中国自古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中国古代却一直没有出现专门培养师资的教育机构。直到1897年,南洋公学设立师范学院,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序幕。后来,随着一系列师范教育章程和政令的颁布,师范教育得以初步发展。近代直隶师范教育就是在全国师范教育兴起的大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伴随清末洋务教育和新政改革,直隶兴建了一批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的创办,除经费筹集外,最急需的就是师资问题。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直隶各地纷纷建立师范学堂,从而使师范教育在直隶得以兴起。1902年,直隶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堂——直隶师范学堂。次年,天津又创设了最早的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补习所和教员研究所。之后,全省各地各级各类师范教育机构开始普遍设立。据统计,1923年,直隶省境内仅师范学校就有28所,居全国第一,培养师范生数千人。清末民初,直隶严格遵守政府教育方针,落实国家政策,建立了各级各类师范学堂(或学校),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省级学制。从而使直隶师范教育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为直隶各项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师资和教育人才,并通过对私塾教师的培训,参与和推动了传统教育的现代化改造。直隶师范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发展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不满足于现状和部分师范学堂办学水平低下、不符合规格等。但是,它在初创和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革新措施和理念,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