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贝母是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植物的干燥鳞茎,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碱、皂苷等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但对于含量高达40%~60%的淀粉研究却很少,为了更全面地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本文在对原淀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对其改性并进行系统表征。本文首次制备了平贝母羧甲基淀粉(CMS)、乙酰化淀粉、酸水解和酶解淀粉,并使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激光散射粒度分布(PSD)、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失重分析(TGA)等方法对四种变性淀粉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包括基本的理化性质,颗粒微观形态,颗粒尺寸分布,晶体学性质及热学性质等),同时比较了原淀粉和变性淀粉的各种性质差异。基本理化性质实验结果显示CMS冷水可溶且溶液透明度高;乙酰化淀粉比原淀粉具有较高的膨胀度和溶解性,而酸水解和酶解程度较高的淀粉吸水性好。SEM结果显示完整、光滑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的平贝母原淀粉经羧甲基化和乙酰化后原淀粉颗粒被严重腐蚀,出现了凝结成块的现象,并且表面出现了蜂窝状的小孔;原淀粉经酸水解时,其表面首先被酸腐蚀成孔穴,继而颗粒内部被水解,最终分裂成碎块,而经糖化酶水解时,表面只出现小的裂缝,颗粒内部首先被水解。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平贝母原淀粉晶体结构呈B型,经羧甲基化和乙酰化后结晶区域随着取代度的增大而减少;而酸水解和酶解时,淀粉的晶体构型变化不大,但结晶度相对增大。DSC结果显示羧甲基淀粉和酶解淀粉熔融温度降低,热塑性增加,乙酰化淀粉降低了凝胶化转变温度和热焓值(ΔHgel),增加其热塑性和热成形性。热重分析(TGA)结果显示CMS较原淀粉具有较低的分解温度;而乙酰化淀粉和酶解淀粉分解温度升高,热稳定性增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平贝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提示其可能具有抗炎作用,因此,本文还对平贝母各提取物进行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并对其抗炎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平贝母总黄酮和总皂苷在一定剂量下具有很好的抗炎、抗氧化活性,且总黄酮作用较强。抗炎机理实验证明平贝母抗炎作用可能与通过抑制炎性液中PGE2和MDA的形成有关,还可能通过抑制自由基攻击机体细胞,减少细胞损伤,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程度,此外,抑制NO的生成也可能是其抗炎作用的另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