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全球新发肿瘤第4位,而死亡率高居第2位。基因PBX最早是在前B细胞白血病中被发现,是一种潜在的致癌基因。虽然其在细胞发育和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BX1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的机制。近年来,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微小RNA(micro RNA,miRNA)在转录后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针对micro RN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282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No.2014BAI09B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全球新发肿瘤第4位,而死亡率高居第2位。基因PBX最早是在前B细胞白血病中被发现,是一种潜在的致癌基因。虽然其在细胞发育和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BX1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的机制。近年来,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微小RNA(micro RNA,miRNA)在转录后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针对micro RNA的治疗作用研究较少。我们前期研究证实miR-21是胃癌中的一促癌基因,其主要的靶点为PTEN和PDCD4,是潜在的治疗靶点,而将其转化的最大障碍是缺少有效的基因载体,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anti-miR-21的载体用于胃癌的治疗。方法:通过q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人胃癌组织中PBX1表达水平。观察PBX1过表达和敲低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设计编码PBX1的突变体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位点。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上皮和间质标记物的表达改变。qRT-PCR检测被用来分析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对于开发的新的基因载体(nano-particle,NP),DLS测试其Zeta电位和粒径。MTT法检测纳米胶束对细胞的毒性,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其转染效率,qRT-PCR用来检测miR-21和PTEN、PDCD4的表达,WB检测其蛋白水平。观察NP/anti-miR-21复合物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实验、凋亡的影响,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用于其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结果:免疫组化分析82例胃癌组织标本发现PBX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癌旁的正常组织中低表达(P=0.008),其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BX1过表达促进BGC-823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促进裸鼠皮下瘤的生长和腹腔转移能力。相反,敲低PBX1表达则抑制NCI-N87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同时,PBX1可以促进上皮间质转变(EMT),E-cadherine表达下调,N-cadherine、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上调。此外,PBX1可促进因子肿瘤生长因子和血管生长因子bFGF,NRG2和MMP9的表达。将PBX1上的第252位残基脯氨酸突变为精氨酸和丙氨酸后,PBX1引起的EMT变化消失。新的基因载体由还原性三嵌段共聚物PEG-SS-PLA-SS-PEI通过二硫键连接构成,可以自组装成纳米胶束,平均直径为68nm,Zeta电位为39 m V。N/P=32时,NP可以与anti-miR-21完全结合形成复合物,而胃癌细胞内的高含量谷胱甘肽还原酶(GSH)可破坏载体中二硫键导致antimiR-21释放。体外实验表明NP对胃癌细胞无显著细胞毒性,NP的转染效率与LipofectamineTM2000相当,能有效地下调SGC7901中miR-21的表达,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其迁移、侵袭能力,上调靶基因PTEN和PDCD4的表达。在裸鼠胃癌皮下模型中,NP/antimiR-21复合物体内全身给药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而不影响小鼠的肝肾功能,皮下瘤中PDCD4和PTEN蛋白表达增加。结论:在胃癌中PBX1起到促癌基因功能,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促进其体内的生长和腹腔转移能力,可诱导EMT变化。PBX1中TALE结构域的Phe252在PBX1诱导的EMT过程起到关键作用PBX1通过调控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聚合物胶束可完成对antimiR-21的增溶和包裹,其细胞毒性较低;其具有被动靶向作用,NP/antimiR-21复合物可明显抑制胃癌的生长,侵袭及迁移,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胃癌体内生长,且不具有肝肾毒性。因而,纳米载体运输antimiR-21用于胃癌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分析PRDM14表达和肺癌发生相关性,明确其临床意义,指导肺癌个体化的治疗。的【方法】收集300例病理分期为T1-T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结合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实时定量PCR和焦磷酸测序方法分别检测PRDM14的表达情况,根据其术后的随访资料分析PRDM14的表达对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临床意义。在细胞水平研究PRDM14基因的功能和其参与调控分子机制。并在制备的非
【研究背景】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以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性扩增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急,复发率高,存活率低的特点。白血病起始细胞(Leukemia initiating cells,LICs)是AML复发的主要原因,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对化疗药物耐受。特异性靶向LICs被认为是治疗AML最有前景的策略。前期研究提示免
第一部分 乙酰辅酶A合成酶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 探讨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yl-CoA synthetase short-chain family member 2,ACS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在组织芯片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0例正常结直肠上皮组织标本中ACSS2的表达,结合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应用RNA干扰技术在肠癌
【目的】通过分析小样本高通量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并且结合扩大样本量的临床组织标本及组织芯片验证的方法,寻找胃癌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相关基因;评估候选基因DDX18基因在评估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并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DDX18基因对于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胃癌治疗的可能新靶点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及新思路。【方法】(1)收集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于仁济
儿童白血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但是至今仍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清楚了解该疾病的起源和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研究发现,半数以上儿童白血病的起始突变是出生前起源,但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白血病起始突变形成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基因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对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肝脏造血细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一种早期诊断困难,易转移,对放化疗普遍不敏感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超过5%。重视胰腺癌相关的糖尿病临床表现可能有助于提高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但是胰腺癌相关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胰腺癌细胞对应激微环境的抵抗和适应依赖于多种复杂机制,而胰腺癌自身环境的改变有可能会影响胰腺其他细胞(比如胰岛β细胞)的功能和生长。本研究旨在探讨调控胰腺癌细胞应激微环境的关键性分子,
本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Palladin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二)Palladin参与吞噬的具体环节和机制研究。第一部分 Palladin在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急性白血病,但它却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通过靶向治疗治愈的疾病。临床上APL发病非常凶险,特别
目的:选择胰腺内、外分泌代表性肿瘤进行研究,旨在通过胰腺导管腺癌潜在治疗靶点的挖掘和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微创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评价,为胰腺肿瘤治疗靶点和微创术式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在外分泌肿瘤中,免疫组化检测CUL4B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同时筛选CUL4B低/高表达细胞株;构建沉默和过表达CUL4B的胰腺癌稳转细胞系,结合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增殖活性变化、
Blimp1(B lymphocyte 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蛋白也称为PRDM1(Positive Regulatory Domain zinc finger protein 1),是一重要的转录因子,通过调节一系列基因表达,参与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Blimp1蛋白功能异常可导致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受阻,继而发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一类具有明显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对于病人的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慢性期一般只存在费城染色体这一个基因异常,当出现其他染色体易位和/或基因突变之后,就很容易发生急变。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小鼠模型来研究两个基因异常对于血液系统的影响:一个是在急性髓/T双表型白血病病人中克隆到的NUP98-IQCG融合基因,另一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