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分析国际资源供求现状、走势及挑战入手,聚焦我国长期经济增长问题,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内容展开研究:一是对国际资源供求现状、走势及挑战进行分析,研究了国际资源供求格局和国际资源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二是从“资源诅咒”和“资源尾效”两个层面研究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别探讨了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研究了国际资源消费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无法摆脱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的结论;三是提出了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国际资源利用的战略选择;四是从理论、实证与对策三个角度研究了资源约束下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 首先,首先对国际资源供求现状及其走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能源资源为例,从国际能源需求、国际能源供给和国际能源价格三个层面对国际能源供求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影响对国际资源供求走势进行预判,最后分析了国际资源供求现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三个方面影响。 本文基于我国2000年1月到2013年3月的月度数据,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国际油价和国际天然气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物价指数、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率)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较为明显,国际油价上涨在推高我国物价指数的同时,为应对国际油价和CPI指数的上涨,我国货币政策趋于紧缩,进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与国际油价波动的冲击相比,国际天然气价格除了对我国CPI指数具有促进作用以外,对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不明显。总之,我国依然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要大于国际天然气价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 其次,将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建立了一个包括四个部门的封闭经济系统,理论模型推导得到“资源生产诅咒”和“资源消费福音”命题。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均表明,资源生产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而资源消费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资源生产诅咒”和“资源消费福音,,命题显著成立,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是导致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最后,探讨了国际资源消费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基于Romer(2001)建立的经济增长“尾效”分析框架,在比较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与不存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资源约束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其中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限制作用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是中部地区;资源丰裕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受到的资源约束“尾效”较小;资源的产出弹性和资源消耗速度是推高资源约束“尾效”的两个重要原因。 再次,基于当前国际资源供求格局,对美国、日本及金砖国家国际资源利用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对国际资源利用的战略选择在于:建立国际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长期合同等,在此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应对国际资源约束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资源约束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 最后,研究了资源约束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机理并予以实证检验。首先探讨了资源约束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作用机理,并将自然资源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四个部门的封闭经济系统,理论模型推导得到:受到资源的约束,资源匮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由依靠初级生产要素向依靠高级生产要素的生产方式转变,即资源约束有助于实现要素投入模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资源禀赋对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结论证实了资源约束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命题;最后,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源禀赋对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资源约束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命题。 研究了能源效率、回弹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对我国能源效率进行测度与分解,并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其次,对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进行扩展,提出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包括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两部分,并基于中国数据的测算结果表明,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要远大于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能源效率提高确实能节约能源消费量,但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也显著存在,由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能源效率提高对节能影响不大。最后,分析了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效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对新能产业效率及产业聚集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实证研究了新能源产业聚集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各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效率和产业聚集指数测度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聚集程度最高,而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我国各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其中长三角地区以及部分东部沿海省份新能源产业发展效率指数较低,新能源产业聚集程度较低的西部地区,其新能源产业发展效率指数反而较高,表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规模效应并不明显;新能源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新能源产业聚集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最后,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大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等方面提出了资源约束下实现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