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英国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之一。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玛吉短暂的一生中内心欲望与外界力量的斗争与挣扎。最终她选择了忠诚于家人、朋友以及过去的记忆,放弃了自己的追求,甚至付出了生命。很多批评家对于玛吉悲剧性的结局以及与花花公子斯蒂芬的爱情大肆抨击,觉得不合情理,却忽视了艾略特在本书中对于人类道德观的探索。本文将从道德观的角度对玛吉所作出的人生选择进行分析,指出本书其实是作者对人生所做的道德实验,玛吉的选择是人类道德要求的召唤,是对自己的自我主义以及他人的自我主义的战胜。
除了前言和结论,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乔治·艾略特的思想成长的过程。从她的人生经历入手,指出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艾略特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笃信基督教转而彻底放弃基督教。在与一些著名思想家及其作品的接触中,艾略特的思想不断成熟。受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宗教的启发,她认为只有建立在爱、同情和牺牲基础上的道德感才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人生判断。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说明这部自传体小说是艾略特所做的人生道德实验,它的主人公玛吉则是艾略特道德思想的载体。本章首先将艾略特和玛吉作了比较,相似的人生经历是作者的实验的出发点。接着通过分析玛吉的服从与叛逆的双重性格说明人生选择的艰难,然而将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之上的想法最终使玛吉战胜了自我主义,实现了道德超越,也标志着艾略特道德实验的成功。
第三章是对艾略特人生道德实验的进一步补充和升华。玛吉的放弃自我的无私做法感化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帮助他们克服了自私的念头,重新认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