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终关怀是由临终关怀机构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以减缓生理、心理痛苦为宗旨的全方位医疗护理服务。它以纾缓治疗为主,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服务等的关怀活动。目的是提升患者的临终生活质量,使他们安详、平和的走完人生的道路。临终关怀在我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得到学界和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但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其建设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截至目前,我国只有发达城市具有临终关怀服务,在偏远地区临终关怀机构难觅踪影。许多地方的医院虽然设立了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但其发展正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总体而言,我国临终关怀在观念、规模、质量、体制和运行模式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首先,经过近30年的缓慢发展,制度模式的缺陷成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其次,我国的临终关怀依然缺乏有效的运行模式,至今主要的资金来源还是政府投入和患者自付。再次,理论模式上也比较欠缺,一方面缺乏现代完整的临终关怀理论和临终关怀伦理的指导;另一方面,从西方引入的理论模式尚未与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有机结合,形成适合于我国实践的理论体系,导致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面对死亡产生许多伦理困惑,不仅影响了日常工作,也严重制约我国临终关怀质量的提升。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速,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全面了解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找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走出目前发展缓慢僵局的基础。实践难题根源于理论难题,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体制、规模、质量、运行等难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涉到死亡伦理、对临终者的服务伦理问题。所以本文从社会制度、患者自身、家属心理、医护管理、传统伦理观转变等方面梳理出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通过对这些伦理问题的分析研究,尝试着构建一个以直面死亡为基础,以尊重为核心,以减轻痛苦为手段,以关怀为方法的临终关怀伦理框架,以期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生命伦理学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