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证型分布特点,总结导师治疗本病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借助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记录171例经治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和处方用药,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统计学进行处理,总结导师临床用药规律,并加以总结。结果:1.本次研究中,1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男性118例,女性53例;2.本次研究中统计到中医证型6种,按频数大小排序为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总体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3.慢性乙型肝炎性别、年龄总体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4.导师临床用药规律:(1)肝胆湿热型:第一类主药为茵陈、败酱草、芦根、竹叶、黄连、黄芩,第二类为柴胡、陈皮,第三类为鸡内金、山药、薏苡仁、豆蔻,第四类为浙贝母、生牡蛎。(2)肝郁脾虚型:第一类主药为黄芪、薏苡仁、鸡内金、山药,第二类为郁金、陈皮,第三类为茵陈、败酱草、板蓝根、芦根,第四类为当归、川芎、牛膝、白芍。(3)肝肾阴虚型:第一类主药为枸杞、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杜仲,第二类为鸡内金、山药、薏苡仁,第三类为茵陈、败酱草、板蓝根、竹叶、芦根,第四类为柴胡、郁金,第五类为当归、莪术。(4)瘀血阻络型:第一类主药为当归、赤芍、川芎,第二类为柴胡、枳壳、桔梗、郁金,第三类为生牡蛎、莪术、浙贝母,第四类为牛膝、生地黄、白芍,第五类为黄芪、鸡内金、山药、薏苡仁,第六类为茵陈、败酱草、板蓝根。(5)脾肾阳虚型:第一类主药为附子、桂枝;第二类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山萸肉,第三类为黄芪、薏苡仁、山药、鸡内金,第四类茯苓、白术,第五类茵陈、败酱草、车前草。(6)肝郁气滞型:第一类主药为柴胡、佛手、香附、枳壳、川芎、郁金,第二类主药为鸡内金、茯苓、枳实,第三类茵陈、败酱草、板蓝根、芦根、竹叶,第四类生牡蛎、浙贝母。结论:1.运用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处方用药)加以汇总,形成自己独立的数据库,方便查找,避免了数据的丢失,亦使得数据变的更加客观、真实;2.数据挖掘是总结、传承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导师的经验变的更直观、更易懂,同时还可以进行重复性的操作,这对中医学学术经验的继承以及中医学的发展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海量的中医诊疗信息,有助于发现中医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等环节中隐含的关键关联和规律,使得最后得出的结果更具客观真实性,更好的为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4.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为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提供了新平台,节约了劳动力,减小了误差,对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的作用。5.整理总结导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导师认为肝郁脾虚是慢乙肝的主要病机之一,调肝健脾法贯穿于慢乙肝治疗始终;疾病后期,应注重补肾养肝;针对病因,勿忘清热利湿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