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研究隐喻的工作机制、本质、和新奇隐喻理解的认知过程。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首次提出关联理论。其目的在于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交际。关联理论提出了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和两大关联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是指人类认知倾向于与最大关联相吻合;而交际原则是指每一个明示刺激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Sperber和Wilson用这个推理模式和两大关联原则对言语交际的性质和理解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关联理论能够解释隐喻话语源于它摈弃了“字面表达”和“隐喻性表达”之间的严格区分,认为两者没有实质的不同。因此隐喻话语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机制,而只不过是具体语境下遵守关联原则的产物。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讨论了隐喻的理解机制,认为隐喻不仅代表了话语命题形式和它所表达的思想之间的解释关系,而且还代表着该思想和实际事物状态之间的一种描述性关系。即隐喻实质上是一种语言的描述性使用。本文接着探讨了隐喻的本质。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需要付出加工努力的随意言谈,它的命题形式与说话人的思想命题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关系。在互明的前提下,以获得最佳关联为终极目标,听话者需要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不断挖掘隐喻表达所产生的一些列弱隐含意义,而额外的努力将为额外收获的语境效果所弥补。在探讨了隐喻的理解机制和本质之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新奇隐喻的认知理解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同样遵循“明示-推理”模式,并涉及三项任务:显义的识别、语境假设的构建、隐含意义的还原。第一项任务显意的识别,这一过程是通过解码、消除歧义、确定命题内部的指称对象等语用手段来完成的。在第二项任务语境假设的构建中,听话者总是遵循最小努力获得足够语境效果的原则。这是整个认知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但是语境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选择的结果。第三项任务隐含意义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论证性的推理,即,一个假设到另外一个假设的推理过程,而这正是新奇隐喻理解的实质。关联理论的最大优势在于解决了隐喻隐含在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之间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关联理论论证了隐含意义的获得取决于认知环境,而认知环境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隐含意义的获得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听话者对于语境假设的构建受制于最佳关联原则,所以隐含意义的获得又是确定的。这使隐喻隐含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得以实质性的解决。此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的理论,关联理论在新奇隐喻的理解方面的解释更有效,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