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我国的城市公路交通已经很难适应城市更新的需要,为了构建“外联内畅”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全力畅通交通微循环,通过桥梁与隧道相连的方式拓宽城市路网就显得尤为重要。桥隧相连工程是指隧道、桥梁、洞口围岩及连接段既有结构物的复杂组合体。由于结构物之间互相影响,连接段的力学行为更为复杂。目前,大多分析为山区中已完成桥梁对隧道,或者已完成隧道对桥梁的单一影响,而城市复杂环境中连接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城市公路交通已经很难适应城市更新的需要,为了构建“外联内畅”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全力畅通交通微循环,通过桥梁与隧道相连的方式拓宽城市路网就显得尤为重要。桥隧相连工程是指隧道、桥梁、洞口围岩及连接段既有结构物的复杂组合体。由于结构物之间互相影响,连接段的力学行为更为复杂。目前,大多分析为山区中已完成桥梁对隧道,或者已完成隧道对桥梁的单一影响,而城市复杂环境中连接段隧道施工对周围既有结构物的安全影响、连接段的隧道开挖方法与错开合理距离都尚未进行探讨。因此,本文以重庆雷家坡立交桥隧相连的隧道施工工程为依托,根据其实际现场环境,针对工程中桥隧连接段存在的既有结构物进行安全评价,同时对连接段隧道开挖问题建立对应的数值模型,并在连接段施加汽车荷载进行力学分析。主要工作如下:
(1)归纳当前国内外桥隧相连方式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情况,总结其主要特点及适应性条件。随后基于雷家坡实际工程,探讨对周围既有结构物的破坏影响机理。利用MIDAS GTS建立了桥隧连接段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根据拟建工程采取的加固措施,对连接段的桩板挡墙、既有高架桥墩、公路进行安全评价。
(2)在桥梁与隧道连接处,通过对隧道洞口段采取三种不同开挖工法,模拟桥梁连接的隧道部分、既有结构物及周围岩土体的力学行为特征。从经济性与技术性角度对不同施工方案进行比选,优化连接处隧道洞口段开挖工法。
(3)建立错开不同距离的两隧道开挖数值模型,对比所得到的拱顶沉降、底部隆起、围岩塑性区、支护受力结果,分析两隧道纵向错开开挖的合理距离。
(4)基于有限元模型,根据车辆速度的变化,在桥隧连接段施加汽车荷载。对比连接段在汽车荷载作用下各结构物的位移、变形差异,得出车速变化与连接段结构物沉降的关系。
(5)对雷家坡工程进行监测,通过实测数据分析雷家坡桥隧连接段施工对既有结构物造成的安全影响,再将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得出结构物满足安全要求,证明加固措施与隧道洞口段优化工法与错开距离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在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装配式组合梁双非耦合结构行为及计算理论研究”(cst2018jcyjAX0509)的资助下,针对装配式组合梁长期性能,提出了考虑时变效应的装配式组合梁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剪力键集束布置和先后浇混凝土不同步时变作用特征,研究了装配式组合梁长期时变效应与参数影响规律,提出了考虑时变效应的装配组合梁长期性能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提出了适用于装配式组合梁中考虑预制混凝土
后植锚栓技术因其布局灵活、施工简便等优点,而在桥梁、隧道、房屋建筑加固中被广泛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桥梁和隧道等工程结构物数量和服役时间的持续增加,使后植锚栓技术成为后期加固或改建工程中用于既有结构上锚固增强构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加固工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现有后植锚栓相关的研究和设计方法(ACI318、ETAG001、JGJ145、GB50367)均采用基于素混凝土锚体的研究成果,忽略锚体内配筋
目前,我国隧道加固中常用粘贴钢板和套拱加固这两种方法。在隧道衬砌破坏严重并需要结构补强和改善排水系统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现浇套拱加固隧道,但现场浇筑套拱存在施工效率低、工期长、质量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装配式套拱结构,应用于隧道加固,旨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减少对交通的影响。随着预制装配式技术的不断发展,拼装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了隧道施工的机械化和装配化,为隧道预制装配式套拱的研究和
钢管桩能够提供足够的承载力、易于施工和拆除、可重复使用,因此,常用作施工平台的下部结构。施工平台钢管桩的顶部与结构主横梁相连,在某些位置,主横梁的横纵布置发生改变,此时的钢管桩就是交界墩。交界墩存在非中心受力,且桩-土共同受力机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研究交界墩的力学性能对于施工平台结构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某桥施工平台建设项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交界墩力学特性研究,主要研究
桥梁结构变形监测作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桥梁结构承载力评估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桥梁结构变形测量仍停留在传统的接触式与非接触式的单点测量方法上,而这些方法普遍存在工作量大、周期长、工序繁琐等缺点,且仅能获取有限监测点的数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点对点测量理论,弥补了现有测量技术的不足,能够实现对桥梁整体空间几何状态的高精度测量。基于此,本文将地面三维激光
弦支穹顶作为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将预应力引入下部索撑体系,降低了结构杆件的应力,减少了结构的位移,抵消了支座水平推力,弦支穹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公共建筑中。实际工程中多采用张拉环索的方式对弦支穹顶结构施加预应力,但研究表明环向拉索在索撑节点处存在摩擦滑移,会造成预应力摩擦损失,进而影响结构的整体静力性能。本论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0806
随着拱桥的跨度不断增大,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刚度相对不断减小且趋于轻柔化,对风的作用也愈发敏感。近几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对实测风速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山区等复杂环境下的风场具有显著的非平稳特征,其风速由时变平均风和非平稳脉动风构成,此时研究山区复杂风场下的大跨拱桥施工过程的风致振动行为将会更加复杂。然而以平稳随机过程为假设的传统桥梁抖振分析方法,将无法准确预测山区非平稳风场下的大跨桥梁抖振响应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能够精准、高效采集物体对象表观信息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业测量等领域,且正逐步应用于桥梁工程领域。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硬件设施的发展已日渐成熟,但是对于点云数据的后处理以及与多学科的融合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已实现基于三维点云数据对既有桥梁结构的空间形态进行识别,但尚未建立形态变化与桥梁受力状态之间系统、定量的联系。本文以桥梁结构的全息点云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需求,人们对大跨度、大空间的需求促使建筑结构向更大跨度突破。弦支穹顶结构通过在下部索撑体系引入预应力,实现结构跨度的突破,同时凭借优美的结构造型,将在未来更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重要公共建筑中。拉索作为弦支穹顶结构中预应力的载体,对结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拉索在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受环境腐蚀,造成拉索力学性能退化进而影响结构静力性能,威胁结构安全性。本论文以建筑常用拉索—1×7
岩土工程数值计算结果准确度依赖本构模型的选用及输入的参数。目前,已建立的各种岩土本构模型——物理意义明确的、数学逻辑严谨的、试验验证合理的,由于岩土工程问题中存在种种不确定性使其在应用中总与实际所反映的变形特性存在一定差异,虽通过位移反分析法能获得相对符合工程实际的岩土参数,但这也有赖于所获取监测位移本身的精度,而实际监测时总不可避免受到岩土介质本身、环境、人为、测量仪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依据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