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25I粒籽、阿霉素联合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1.细胞水平实验分阿霉素组、125I组、阿霉素+125I组及对照组四个实验组进行。将MCF-7人乳腺癌细胞加入高糖型Dulbecco Minium Essential Medium(DMEM)培养基中,在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传代,培养瓶里分别加入阿霉素、125I、阿霉素+125I及空白对照进行体外实验,另外做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分析。2.Nc-nu/nu裸鼠荷人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制备收集传代培养的MCF-7细胞,按(4~6)×107个/ml悬浮于未添加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注射0.1ml(5×106个/ml)瘤细胞液于裸鼠的乳房脂肪垫中,接种2~3周后,待肿瘤长至直径平均为0.7~1.0cm时用于实验。3.体内治疗实验取4~5周龄裸鼠36只,随机分为阿霉素组、125I组、阿霉素+125I组、对照组四个组,并记录每只裸鼠的白血球水平及体重。将125I粒籽植入肿瘤瘤体内,阿霉素行裸鼠腹腔注射。植入125I粒籽的裸鼠置于铅板防护的笼中单独饲养,每隔一周测一次体重及瘤体大小,治疗3周后脱颈椎处死裸鼠,测肿瘤瘤体大小及白血球水平,分离瘤体及重要脏器,并进行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比较分析各实验组的数据结果。结果:1.细胞水平实验各治疗组均见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以阿霉素125I组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最为明显。2.体内治疗实验①各实验组裸鼠均成活,阿霉素+125I组肿瘤直径平均缩小至0.36cm(P<0.05);②白血球水平变化不明显;大体标本观察,心、肾、肝脏无明显改变。③病理检查显示各治疗组瘤体内仅残存少量肿瘤细胞,瘤体中央为大片凝固性坏死,残留肿瘤组织内见到凋亡细胞,并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尤以阿霉素125I组最为显著;对照组瘤体内见大量肿瘤细胞,生长旺盛,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癌组织侵及胸壁。④电镜检查显示各治疗组残留肿瘤细胞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肿瘤细胞核染色质边集、固缩、碎裂,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肿胀,并发现凋亡小体。对照组肿瘤细胞仅轻微变性。⑤各实验组经治疗后,肿瘤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减少,对照组、阿霉素组、125I组及阿霉素+125I组PCNA指数(PI)值分别为(73.39±3.553)%,(46.78±3.579)%,(35.42±3.913)%,(26.09±3.925)%,阿霉素+125I组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1.125I粒籽发出的γ射线对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内质网、核酸等造成损伤,抑制其能量、蛋白质、核酸代谢,导致肿瘤细胞凋亡直至死亡。2.阿霉素与肿瘤细胞DNA交叉、联结,抑制DNA复制,并通过阻断RNA聚合酶的作用抑制RNA的合成,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直至死亡。3.两者联合作用,通过抑制PCNA、Bel-2表达,诱导MCF-7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4.125I粒籽与阿霉素联合治疗既强调了乳腺癌全身治疗的观点,又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副作用未见明显增加,可以达到最优化治疗肿瘤的目的。5.本实验研究表明125I粒籽联合阿霉素治疗乳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方法。对于该治疗方法对裸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