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8年以来,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在国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规范的过程。探究土地整理在我国发展的肇始,耕地数量和粮食安全是最大的考虑。延循土地整理产生的源头,现有的土地整理项目大都根据“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做了精深和优化,进行了经济效益目标的定量分析;相比之下,在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目标上,仅通过文字性的描述,显然无法达到用数据证明的说服力。
土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评估是土地整理前进行规划设计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现有的评估方法不能直观的体现土地整理造成的生态损益,无法使地类面积变化以货币形态进入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因此也就无法在项目立项时支持决策行为。本研究从土地整理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分布入手,将土地整理活动造成的生态价值变化根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理论成果进行定量显化,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以及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可参考的依据,避免土地整理项目由于忽视生态效益的考量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影响土地资源的未来价值和可持续利用。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概述引入该评估理论的结构体系和评估框架,然后选取两个典型的区域土地整理项目作为研究案例,结合其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区实际情况进行辅助说明。在分析了项目区土地利用变动后,本文分别选择每个项目区的3种地类进行后续计算,按照6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项评估,最后对归纳的各地类各功能价值量进行数据分析,获得本文的研究结论:根据生态价值的显化结果,秀山项目区将出现净亏损,而横畈项目区将延长资本回收期至原来的约1.7倍。
在土地整理规划决策过程中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与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估联系起来,使前者的理论工具应用在后者的实际规划工作中,是本研究的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