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二氧化碳(CO2)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全球变暖给全球生态系统、政治和经济等带来严重的影响。截止到2017年12月,由观测技术卫星(GOSAT)监测的全球CO2月浓度已达到405ppmv,与1870年相比增加了约40%。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成为CO2排放的高值区。因此,研究中国CO2浓度和碳源、碳汇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GOSAT卫星短波红外辐射数据反演的CO2浓度和碳通量数据,大气本底观测数据,以及由“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的各省人口密度和植被分布等辅助数据,采用Arcgis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近地面的CO2浓度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GOSAT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二者监测的碳浓度和碳通量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2)2011年2015年中国的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CO2浓度最低,春季CO2浓度最高,年增加量约为2ppmv。夏季CO2浓度的年增长率高于春季,夏季约为0.5425%,春季约为0.46%,与CO2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相反。在空间分布上,CO2的浓度遵从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趋势,华东和华南地区的CO2比其它地区大,西北部的CO2增长量是2.8ppmv,东南部则为3.42ppmv。(3)2014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4月到9月表现为碳汇,夏季变现为强碳汇,7月的碳通量最小,约为-1.38gCm-2day-1;其他月份表现为碳源,冬季表现为强碳源,11月碳通量最大,约为0.64gCm-2day-1,夏季的碳通量变化更加剧烈。在空间分布上,夏季碳汇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碳源的高值区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冬季,弱碳汇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而东部大部分地区表现出碳源,与夏季的碳源、碳汇分布相反。沿海地区的碳通量的月变化比内陆地区剧烈。(4)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最强,草地次之,荒漠最弱。随着纬度的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年碳通量逐渐由碳汇变为碳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碳汇值最大。当处于同一森林植被区时,森林覆盖率大,夏季的碳汇值大;秋冬季,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大,碳源值小;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大,碳源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