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因子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与超重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busin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妊娠期糖尿病作为一种妊娠期特有的合并症,是妊娠诱发的暂时性糖代谢异常,其糖代谢多于产后恢复正常,妊娠期血糖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密切,尤其是严重的GDM。GDM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GDM是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是一种较新的脂肪细胞因子,该因子能够与Frizzled蛋白受体竞争Wnt配体,负调控Wnt通路。Wnt信号通路是一个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网络,其功能最常见于胚胎发育和癌症,在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也介入了人类正常生理过程,而Wnt通路的调节、控制出现问题与癌症、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产生与进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Sfrp-5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及2型糖尿病等方面,未见有关Sfrp-5与GDM相关的研究报道。目的研究GDM孕妇与糖耐量正常孕妇血清脂肪因子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水平,探讨Sfrp-5与超重、GDM、胰岛素抵抗(HOMA-IR)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前检查的24-28周孕妇血清共106例,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孕妇53例作为对照组,GDM组53例,并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进一步分为超重组(overweight,OW)和正常体重组(normal weight,NW)。2.研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量血清SFRP-5浓度,同时测量糖脂生化指标、空腹状态下的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3.统计学方法: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GDM组与对照组临床指标。多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GDM组Sfrp-5水平明显低于NGT组[(2.582±1.116)ng/ml vs.(5.263±1.550)ng/ml,P<0.05],NGT组和GDM组内超重组均低于正常体重组[(4.353±1.291)ng/ml vs.(5.498±1.533)ng/ml,(2.896±0.987)ng/ml vs.(2.166±1.144)ng/ml,P<0.05],且GDM-超重组明显低于NGT-超重组[(4.353±1.291)ng/ml vs.(2.166±1.144)ng/ml,P<0.05];(2)相关性分析示血清Sfrp-5浓度与HDL呈正相关,与孕前BM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FINS、HOMA-IR、HbA1c、总胆固醇及LDL呈负相关(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FINS、HOMA-IR是血清Sfrp-5的影响因素(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示Sfrp-5与胰岛素抵抗及GDM相关[(P<0.05),OR<1]。(5)血清Sfrp-5水平对GDM有一定的识别能力(AUC=0.875,P<0.01),最佳临界值为3.15ng/ml时,有较高的灵敏度(0.91)和特异度(0.76)。结论血清Sfrp-5与GDM关系密切,在超重和GDM孕妇中血清Sfrp-5水平降低与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紊乱共存,且当患者同时存在超重及GDM时,Sfrp-5下降程度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膨胀岩隧道由于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对勘察、设计、施工等均有严格的要求,文章对膨胀岩隧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对国内外的工程实践作了分析、归纳,指出了我国应加强该领
目的 :比较用X线平片检查与数码X线摄影检查(CR检查)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02例隐匿
STS工法始于韩国,是一种新型浅埋暗挖施工方法,主要用于下穿既有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的施工。STS工法管幕结构稳定性较好,对土体扰动较小,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国内首次
过去不会消亡,它不仅存在于当下,亦对未来影响深远。当美国在1945年把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投射引爆后,核武器出现在人类视野中,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由此进入了“核时代”。全世界在看到原子弹的巨大杀伤力之后,明白未来自身将时刻面临着核武器与核威胁,国际社会的安全也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过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国际社会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方面达成一系列相关的国际条约与机构组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