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MUC2、MUC5AC、MUC6和P53在胃侵袭前病变与胃癌中表达的变化及其与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评价常规工作中应用MUC2、MUC5AC、MUC6和P53鉴别胃粘膜活检标本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的可行性,从而对胃粘膜活检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的胃标本125例,包括正常胃粘膜活检标本30例、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SD切除标本38例和早期胃癌外科根治性切除标本57例。每个病例至少选择1个蜡块,同时切5张切片进行HE染色和MUC2、MUC5AC、MUC6、P53免疫组化染色。MUC2、MUC5AC、MUC6的判读标准:阳性细胞数<25%为阴性(-);阳性细胞数25-50%为弱阳性(+);阳性细胞数50-75%为中等阳性(++);阳性细胞数>75%为强阳性(+++)。P53的判读标准:阳性细胞数>10%为P53(+),反之,则为P53(-)。比较正常胃粘膜、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三组中MUC2、MUC5AC、MUC6、P53的表达有无差异,并比较早期胃癌中,MUC2、MUC5AC、MUC6、P53表达在分化程度、浸润深度、Lauren分类、伴粘液产生、间质淋巴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学特征中的差异。结果:1.MUC2、MUC5AC、MUC6、P53在正常胃粘膜、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中阳性率:MUC2在正常胃粘膜、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中阳性率分别为0.0%、22.6%、36.8%;MUC5AC在正常胃粘膜、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中阳性率分别为100%、47.4%、54.4%;MUC6在正常胃粘膜、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早期胃癌三组中阳性率分别为100%、60.5%、59.6%;正常胃粘膜、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中P53阳性率分别为26.7%、68.4%和54.9%。正常胃粘膜、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三组病例中MUC2、MUC5AC、MUC6、P53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3),MUC2、MUC5AC、MUC6在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MUC6在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中的表达模式发生改变,在38例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中,MUC6在表层上皮和深部腺体中共同表达者共11例(28.9%),57例早期胃癌病变中,MUC6在癌组织中弥漫表达共12例(21.1%),卡方检验比较P>0.05(P=0.379),不具有显著差异。2.MUC2、MUC5AC、MUC6、P53与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肠型胃癌中MUC2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24.3%;弥漫型胃癌中MUC2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61.9%。MUC2阴性和MUC2阳性两组病例在Lauren分类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且正相关(P<0.01,R=1)。T1a期胃癌中P53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36.0%;T1b期胃癌中P53阳性者22例,阳性率为68.8%。P53阴性和P53阳性两组病例在肿瘤浸润深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且正相关(P<0.01,R=1)。结论:1.MUC2、MUC5AC、MUC6可能作为区分胃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2.P53可能作为区分胃侵袭性病变与非侵袭性病变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