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系的光谱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信息,包括星系的年龄、金属丰度及其演化历史、星系中恒星的初始质量函数和形成历史等。如何对所得到的星系光谱进行充分的建模和理论分析,从而得到这些重要的物理信息,一直是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开发了一套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星系光谱拟合程序BIGS。这套程序使用利用最新的星族合成模型对星系中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尘埃消光等进行建模,并利用贝叶斯分析的思想与实际的观测光谱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星系的各种物理性质。利用这套程序,我们首先研究了早型星系之中初始质量函数的变化规律。我们从斯隆数字巡天第四期的二维积分视场光谱巡天项目Ma NGA之中选取了一个早型星系的样本,使用最新的包含星系初始质量函数变化的星族模型对这些星系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星系的初始质量函数与星系速度弥散相关,大质量、高速度弥散的星系会更倾向于一种底端重的形式,也即初始形成更多的低质量恒星,但这一关系只是由金属丰度与速度弥散的相关性衍生而来,星系的金属丰度对初始质量函数的影响可能更为基本。利用Ma NGA巡天的空间分辨能力,我们对初始质量函数的径向分布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们发现星系的IMF径向分布规律随着星系质量会发生变化,星系的中央相对外围更倾向于底端轻,而大质量星系的中心则更倾向底端重。在此之后,我们在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特别是小质量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方面也进行了探索。由高分辨率望远镜对能分辨单个恒星的临近矮星系的研究发现,这些在光学波段呈蓝色,看似年轻的矮星系中实际隐藏着一个暗弱的年老星族,这对星系的形成演化模型给出了很强的限制。为研究此问题,我们使用贝叶斯光谱分析手段对Ma NGA巡天中小质量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高信噪比的光谱帮助下,我们可以从这些星系中分辨出年老的恒星成分。通过进一步结合部分星系的UKIDSS近红外测光数据,这些年老的恒星成分可以被更好地限制出来。通过比较不同质量区间以及星系的不同部分的恒星形成历史差异我们发现,大质量的早型星系比低质量的晚型星系形成更早,且晚型星系的外围相对较为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