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椒(Capsicum frutescens Linn.)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区域,属冷敏性植物。采后贮运过程中的低温会使其果实发生冷害,引起采后果实品质下降甚至腐败,严重降低了商品价值,给青椒的生鲜及加工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低温冷藏是一种有效的采后控制技术,通过抑制呼吸来保持蔬菜的新鲜度。这种技术对青椒贮藏也有很好的效果。而青椒属于冷敏性蔬菜,在低温贮藏过程中,不适的温度会导致青椒发生冷害,品质变差,缩短货架期。本实验以青椒为试材进行研究,分析了4个不同贮藏温度(0℃、4℃、7℃、10℃)下青椒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确定了青椒发生冷害最敏感温度。用组织形态学、膜脂组学的方法研究了青椒品质对低温的响应,并对磷脂酶D活性及基因表达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青椒使用不同浓度(0μmol/L、1μmol/L、10μmol/L、100μmol/L)茉莉酸甲酯浸泡的方法,研究4℃青椒冷害相关指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的变化,并分析了茉莉酸甲酯对膜脂组分变化的影响,探究减轻青椒冷害的调控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可抑制青椒呼吸强度。4℃贮藏的青椒叶绿素、抗坏血酸和可溶性固形物降解速度快,品质下降迅速。而膜透性,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增加明显,脂氧合酶(LOX)活性高于其他三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低,膜损伤严重。由此,4℃贮藏的青椒冷害情况最严重。而10℃贮藏的青椒冷害指数为0%,未发生冷害现象。2.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采后新鲜的青椒外观颜色鲜亮;外果皮和中果皮线条清晰,果肉组织排列清晰;细胞大小均匀,细胞外形清晰可见;叶绿体紧紧依附在细胞壁上,且叶绿体呈梭状。贮藏期结束后,发现10℃贮藏青椒表观为轻微失水变蔫,果皮线和果肉组织稍微变得模糊,细胞变得大小不均,轻微波纹,叶绿体依附细胞壁不紧凑,并且开始膨胀变圆形。4℃贮藏的青椒出现大片冷害斑,果皮线和果肉组织完全模糊,细胞收缩明显,组织破坏严重,叶绿体与细胞壁完全分离,且叶绿体呈现纺锤状,可见细胞器破坏严重。从青椒样品中约100种带有不同碳数分子种类的极性脂质。在这些分子种类里,有两类半乳糖脂,它们分别是半乳糖甘油二脂(MGDG)和双半乳糖基二酰甘油(DGDG);有六类磷脂,磷脂酸(PA),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甘油(PG),和磷脂酰丝氨酸(PS);还包括三种类型的溶血磷脂,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和溶血磷脂酰甘油(LPG)。4℃PA和三种血磷脂显著升高,膜总脂含量下降。PLD活性在贮藏过程中升高,其中4℃贮藏青椒中PLD活性在第20d时达到最大,极显著高于其它三组,并且其基因表达也处于上调趋势。3.确定茉莉酸甲酯浸泡能显著抑制膜透性的增加,减少MDA的积累量,并降低脯氨酸在组织中的含量,从而减少青椒冷害的产生。通过对磷脂组分的分析,发现茉莉酸甲酯处理的青椒总磷脂含量高于对照组,PA含量低于对照组;PI、PC、PG含量的下降也低于对照组。经茉莉酸甲酯处理的青椒的PLD活性低于对照组,基因表达也受到抑制。其中以1μmol/L处理效果最好。